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发源于中国,而且只产于中国。黄酒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您知道什么是黄酒吗?
黄酒因为大多呈黄色而得名。但是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也有黑色的、红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不成熟,酒呈混浊状,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因此我们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由于黄酒是由谷物酿制而成的,一般我们把“米”作为谷物粮食的代表,所以黄酒也被称为“米酒”,英文解释为“ricewine”。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而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类于黄酒。但是一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只在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还没有烧酒的时期,“酒”指的就是酿造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所以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酒的黄色(或棕黄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靡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归属于土酒类。
一般我们可以把黄酒认为是:以稻米、黍米、小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以曲类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压滤、澄清、杀菌、贮存、调配、过滤、装瓶,再进行杀菌等工序而成的酿造酒。它的酒精度数在15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