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方日报、融宜宝主办的中国金融业创新论坛月度沙龙在京举办,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表示,中国p2p在目前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运行规则,没有外部监管,呈“三无”模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认为,p2p核心竞争力尚不明显,如果没有线下的工作,仅凭信息平台难以为继。
杜晓山:p2p源自英美但在“中国化”过程中成“三无”模式
p2p在2005年左右从英国和美国产生,引入中国是大约在2006、2007年。虽然国外的p2p发展比我国早上两三年,但是我国现在的p2p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英美,这里面的各种情况非常复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非常明显。
p2p在国外的运行有一个好处,它是对接了征信系统和大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比较容易在线上解决问题。但是在我国存在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由于的征信系统不完整,而造成后来一系列的矛盾。
从自律组织的角度来讲国外也有,英国从监管的角度主要靠几家大的p2p成立了一个自律协会。但我国的p2p基本属于“三无”,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运行规则,没有外部监管。如果不加紧出台相关的条款,就不能适应形势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
比如:在国外p2p的资金不存在资金池问题,它是通过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可以是银行,或者是政府批准的支付平台,进行清结算和支付。而国内不是,国内的p2p平台自身就形成了资金池,把自身的资金和两端客户的资金混在了一起,这里面非常不透明,出现暗箱操作等作弊行为,或者是牟利行为。这在国外是绝对禁止,是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郭田勇:p2p核心竞争力尚不明显 仅凭信息平台难以为继
p2p这个行业本身前程未卜,从整个行业来看并不算太看好。p2p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是因为中国从金融供需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未来随着金融服务的门槛不断往下降,未来金融供给肯定是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供需逐渐平衡的情况下,p2p行业将面临是否有核心竞争力,并长久的生存下去的问题。
p2p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降低成本使得投入更方便,第二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控制风险。如果有这样的能力就会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而目前的p2p如果从信息成本来讲它也是可以降低的。但核心绕不过一个问题,在中国没有机构甄别风险,仅仅凭信息平台,能不能保证收益的获取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而中国的监管机构也难办,如果仅仅控制风险,很有可能使得p2p行业没有市场。因为一旦监管机构有准入门槛了,然后按规矩、定规则。比如p2p只能做信息平台,这样做的话这个市场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如果p2p在中国要生存下去,恐怕如果没有线下的工作,仅凭信息平台难以为继。(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