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是无味无臭的剧毒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十万分之三,以低浓度分布在长石、云母和铁、铜的硫化物矿中,独立的铊矿很少。因此铊在自然界作为伴生矿形态时,化学形态十分稳定。铊在有色重金属硫化矿冶炼过程中,铊被氧化而成氧化铊(或三氧化二铊)、氧化亚铊(或一氧化铊),其挥发性极强,铊在铜、铅、锌硫化物精矿焙烧、烧结和冶炼时大部分挥发进入烟尘。如炼铅时约有60%~70%的铊进入烧结、焙烧烟尘中,另一方面烟气洗涤时,会产生含铊及重金属废水,随着铊元素的富集,出水中铊离子浓度已远远超过5μg/L;同时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峻,企业以后还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污染控制要求。因此为进一步减少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铊离子的排放量,改善矿区附近环境质量,尤其是附近流域环境质量,消除重金属污染的隐患,必须对废水进行除铊除重。
铊是一种毒害性极高的重金属元素,对哺乳动物的毒害作用远远大于汞、砷、镉、铅、锑等的常规重金属。铊可以严重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并在骨髓、肾脏等器官内蓄积,引起毛发脱落、胃肠道反应和肌肉萎缩,对人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肝肾造成不可逆损伤,同时还具有致畸和致突变性。铊还具有蓄积性,在生物体内分布极快,消除又非常缓慢,极少量的铊进入人体即可致残、致死,因此被称为“毒药中的毒药”。鉴于铊极高的危害性,铊及其化合物已被列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和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从废水中深度除铊的方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除铊方法如下:
1、化学沉淀法主要是通过向含铊废水中投加氧化剂以及沉淀剂等,从而使得铊以沉淀物的形式从废水中得以去除,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操作简便,但普遍存在处理深度不够的缺点,无法满足含铊废水的排放要求及饮用水的安全标准。
2、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如离子交换树脂、沸石、分子筛等分离并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剂的驱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选择性不高,而废水中通常含有大量其它常规离子(如Ca(II)、 Na(I)、Mg(II)),故交换剂很容易失效,这一缺陷导致离子交换技术很难在实际废水污染净化领域得以推广与应用。
3、溶液萃取法指利用铊在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和水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有机溶剂把铊从它跟水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特定溶液中铊的去除,不能用于含铊废水处理过程。
4、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相物质吸着分离水中铊污染物的一种水处理技术,该技术核心的部分即为吸附剂,目前广泛采用的除铊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纳米金属氧化物、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但这种方法往往存在除铊深度不够、吸附量太低、效率低等问题,无法取得较好的除铊效果。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了活性铝法和离子交换法来治理含量不是很高的(<10 微克/升)的饮用水,但用该方法处理后的铊含量只能降低到 2微克/升以下,无法达到国内饮用标准(高铊含量允许值为0.1微克/升),而且该方法成本较高,在大量含铊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难以推广应用。
我司与中南大学楚广教授进行深度的产学研结合,拥有重金属废水、含铊废水治理试剂,含氟废水处理技术,以及短程高效催化降解废水中的氨氮技术等,并有实际使用的成功案列。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包括含铊废水处理药剂)介绍:
本产品为试剂型,利用纳米鳌合技术,深度捕获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实际使用中,效果良好,完全可以达标排放。
型号:中湘春天 CT-NM-1(纳米除重金属剂)、CT-NM-3(除铊剂)
适用范围:铜、铅、锌、铬、镍、砷、镉等重金属处理
日处理量 :10m2-2 万m3/天,上不限制
加药方式:滴加均匀投料
投加量:3-6‰(根据原水情况而定)
药剂特点:操作简单,连续投加,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适合大水量处理。
除铊处理工艺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