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园湖泊、河道等大面积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对湖泊投加时,可把药剂放在布袋中,系在船尾上,浸泡在水里,然后在水中按一定的路线航行。投药量随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有关条件而定。一般说,硫酸铜效果较好,药效长,每升水投加0.3mg--0.5mg.在几天之内就能杀死大多数产生气味的藻类植物,但往往不能破坏死藻放出的致臭物质。漂白粉或氯能去除这种放出的致臭物质,但投量要多一些,如0.5mg~1mg。应当注意,加氯不应过多,否则反而又会增加水的气味。药剂的正确用量可借试验确定。
另外,由于硫酸铜对于鱼类也有毒性,其致命剂量随鱼的种类而异,约0.15mg/l-2.0mg/l。这个数字在灭藻所需剂量范围的附近。因此,在景观兼养鱼的塘水中投加杀藻剂杀藻时,应慎重考虑,以免发生水中鱼类死亡现象。
1 气浮法:
气浮技术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气泡与水中悬浮颗粒黏附,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从而加以分离去除,适当加人混凝药剂可显著改善气浮效果。藻类密度较小,絮凝后絮核轻飘,且粘附气泡性能良好,因而相比沉淀技术,气浮法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更具优势。
按照微细气泡产生的方式,可将气浮净水工艺分为分散空气气浮法、电解凝聚气浮法、生物及化学气浮法和溶气气浮法(真空式气浮法和压力溶气气浮法)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部分回流式压力溶气气浮法(简称加压溶气气浮法),其处理效果显著而且稳定,并能大大降低能耗。其原理是引水入处理器,投加混凝剂,使水体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如藻类和非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形成絮凝体,在水中通入微细气泡,使其黏附于悬浮状态的小颗粒杂质絮凝体上,造成比重比水小的状态,并依靠浮力使其上浮至水面。比重比水大的大颗粒絮凝体用沉淀法去除,从而获得高效固液分离效果。
气浮法具有如下特点:①有效去除微污染水中细小悬浮颗粒、藻类、固体杂质和磷酸盐等污染物;②气浮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得到大幅增加,有效改善了水环境的质量;③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可实现全自动控制;④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好;⑨可以即开即用,立竿见影,运行管理灵活方便,运行成本低。
2 化学杀菌消毒法:
化学除藻消毒法主要是通过向水中投加各种杀藻剂(如硫酸铜、漂白粉、次氯酸钠等),杀死藻类,抑制藻类爆发,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具有工艺简单,无须单独建造处理构筑物、初期投资省等特点。
投加的化学试剂中,硫酸铜除藻效果较好,药效长,但往往不能破坏死藻放出的致臭物质。漂白粉或氯可去除此类致臭物质,但投加量要多却又不可过量,否则反而会增加气味,用量要试验确定。此外硫酸铜对于鱼类有毒性,因此在兼养鱼的景观水体中的投加量需慎重。但是,采用此水处理方法久而久之水体中会出现耐药性的藻类,杀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且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杀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地更换,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长期运行成本高。考虑到景观水的观赏价值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处理方法。
3 其他化学技术:
混凝沉淀:
具有投资少、工艺简单、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可用于含有大量悬浮物、藻类的水的处理。
过滤技术:
使水流通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或滤膜等过滤介质,水中的藻类和颗粒物被筛分、截留。过滤工艺的关键是滤速的大小,过滤前投加混凝剂微絮凝可提高过滤效果。
吸附技术:
向水体中投加吸附剂或使原水流过吸附床层,将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吸附去除。
添加灭藻剂:
通过向景观水中投加硫酸铜或其他重金属离子起到杀死藻类的效果,抑制藻类的爆发,改善水体的透明度。这种方法优缺点和沉淀法一样,效果显著,但是治标不治本,且有严重的后遗症:杀死的藻类很难从景观水体中取出;重金属离子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危害;久而久之,水体中会出现耐药性极强的藻类,灭藻剂的效果会逐渐下降,投药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投加量越来越大。灭藻剂的品种也需频繁更换;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景观水的治理应避免此种方法的使用。
添加混凝剂、絮凝剂:
通过向景观水中加入明矾和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物质和水中的悬浮物形成絮凝体,然后通过过滤设备时被滤除或者通过气浮设备的刮沫机从水中去除。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增强水处理设备效能,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缺点是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同时对水体造成一定的二次污染。如果水处理设备本身效能不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此方法增加效能。如果水处理设备本身效能很高,就没有必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