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备受瞩目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正式出台,这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之后又一项重大污染防治计划。
当今中国,“环保”已是发展中最热词汇之一,2014年“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开启了环境保护领域依法行政的序幕,与此同时,众多法律、规章的出台和修订完善,也让环境保护之路有了更多护航者。2015年必将成为依法保护环境的转折年。
238项“硬措施”瞄准违法排污
制定“水十条”的目的,就是为了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所有的改革应该有法有据,“水十条”中提出的种种措施,正是为实现新《环保法》里水污染防治的目标,在法律框架下产生的。“水十条”体现了依法治理水污染的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告诉记者,“‘水十条’提出238项‘硬措施’,除了136项改进强化措施、12项研究探索性措施外,重点提出了90项改革创新措施。内容广泛,目标明确,涉及范围全面,措施具体。”这与“大气十条”是相对应的姊妹篇。国务院以发布行动计划的方式来强化污染治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划措施。他相信,“水十条”在今后的水污染防治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水十条”的出台,让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感到十分欣喜。她表示,水污染是一个相对而言容易解决的问题,决心杜绝污染,同时立刻着手治理现存污染,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就可以实现穹顶突围。关键是政府严格实施各种手段落实目标,企业遵法守法,同时积极创新,社会要睁大眼睛,不给违法者漏洞可钻。
权责明晰,避免“九龙治水”乱局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出台,与之相比,“水十条”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公开文件中,每一项措施后都明确显示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常纪文认为,这是一大创新。他指出,在外部文件中公开通知各部门工作,明确权责,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如果无法完成要求,牵头部门负主要责任,参与部门也负相应责任。责任清晰,信息公开,同时也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乱局。他认为,“考核”也是“水十条”一大亮点,考核由环保部牵头,中组部参与,考核结果不合格,监察部会约谈责任方,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权责的明确和问责机制的完善,让“水十条”落实更有力度。
常纪文指出,“水十条”比“大气十条”更现实,作为一个行动计划,它提出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不同阶段的目标;同时,“水十条”很多措施比“大气十条”更严格,譬如第一条就规定了“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十条比大气十条更体现公开参与。”常纪文介绍,“水十条”的最后一条就是“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较之“大气十条”的“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更进一步。
摒弃分而治之,突出生态系统管理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认为,“水十条”的最大亮点是突出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 条文中“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陆海统筹如果分开治理,单独治理某一项效果不好。江河湖海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而治之,分散化治理是治不好的。”他分析道。
同时,杨朝霞指出,“水十条”重视科学规律,将水划分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水环境提出节约用水,针对水生态提到保护湿地,海洋生态等,体现了重视科学规律,治理理念的更新。这份行动计划还突出了水污染防治生态化治理的思维,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的建设,突出了环境风险管理和环境风险控制的理念。
可拉动gdp增长5.7万亿元,涉多项产业
每一份行动计划的实施,可能需要数万亿元的投资。“水十条”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理顺价格税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推行绿色信贷、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透露,预计到2020年,完成“水十条”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可达到5万亿元。
杨朝霞指出,“水十条”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等方面都强调了发挥市场的作用。
据环保部测算,实施“水十条”,预计可以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390万人,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2.3%。常纪文认为,“水十条”对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环保产业、环保服务、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运用、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环保设施、融资等产业都具有拉动作用,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水环境保护相结合”。
吴昌华从国际视角出发,指出水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粮食生产和安全、能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密切关联。亚太地区面临着水量、水质和极端天气造成的水压力的三重挑战,影响的人口是世界之最。水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众多国家发展的制约要素。气候变化更是加剧这种挑战。因此,如何从整体大局出发,完善顶层设计,确保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变的尤其重要。
新常态经济发展“绿色化”
从“大气十条”、新《环保法》到“水十条”,中国近年来在环保法规领域举措不断。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生态文明价值观,重新审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国内,确定生态红线,开始推动自然资本有价和生态补偿,重启绿色gdp,从根本上扭转粗放型增长。在国际上,中国需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这个价值观和其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一个新概念,只是在新时期赋予它更加重要的使命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坦诚自己走过的弯路,总结教训,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携手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穹顶突围。
常纪文表示,中国环保治理取得巨大成绩,环境治理开始转好。中国前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经济发展冲动大,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破坏大,但是环境执法还是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如果没有一直以来的环境执法,现在我们的环境可能已经崩溃了。”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进入中高端发展阶段,“今后的环保工作会更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