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辐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眼睛的结果。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照射时才能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一个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则被它吸收,如果在纳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纳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分可以被它反射,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他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一、 三原色的理解
任何色光可以通过不多于三个适当的原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三原色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任一原色不能由另外两个原色混合产生。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涂料调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物体颜色是光作用于物体上面,物体选择性吸收后,剩余的光反射到人眼,人眼视觉神经受到这一波长和强度的可见光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反映。在涂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中吸收一种颜色,如吸收红色,则黄,蓝二色合成绿色。如吸收绿色则合成为玫瑰红,如吸收玫瑰红则合成为黄色。
二、颜色的3个参数
在这多彩的世界里,颜色的品种看起来无穷无尽,简单归类大致可分红、橙、黄、绿、青、蓝、紫及黑、白诸色。有趣的是,它们之间并非都是孤立存在的,各种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一种颜色可用3个参数来确定,即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1) 色调
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别的特性,物体的色调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表面所反射(或透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例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色调体现了在 质 方面的关系。从380~780纳米波长的电磁辐射能引起人的感觉,这段波长称作可见光谱。
(2) 明度
明度是人眼对物体的明亮感觉,受视觉感受性和过去经验的影响。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它的明度就越高。它和亮度不是同等的,明度受感觉的影响,例如当光能量变化及微小而达到人眼不能区分的程度时,亮度虽有变化,明度却不变,例如在很暗的环境下仍感到书本的白色。明度体现了颜色在 量 上的不同。
(3)饱和度
饱和度是在色调 质 的基础上所表现的彩色纯度,所以饱和度又称:彩度。可见光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当这些颜色中掺入白光越多,就越不饱和,对光波的反射选择性就越差,最终结果变成白色,对光波的选择性越强则越饱和。
三、原色、间色、复色、补色
(1) 原色
红,黄,蓝为原色,自然界大多数颜色可以由它们调配而成,而它们却不能用其他的颜色调配。
(2)间色
由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又叫二次色。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橙、绿、紫为三种间色
(3)复色
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间色与间色调配而成,也叫三次色,再间色。因含有三原色,所以含有黑色的成分,纯度低,复色种类繁多,千变万化。
(4)补色
一种原色与另两种原色调配的间色互称为补色,如红与绿。补色的特点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能最大程度的突出对方的鲜艳。如果混合,就会出现黑色。
四、调色原理
红+黄=橙 黄+蓝=绿 红+蓝=紫
橙+绿=黑 绿+紫=黑 白+黑=灰
涂料调色技术主要有实色漆调色,透明漆调色等,通常在拟定的调色配方以前,要根据颜色样板或按某一实物的颜色来进行分析,首先了解色相范围,由几种颜色组成,哪种是主色,哪种是副色。色与色的关系如何,约占比例多少,然后根据经验初步拟出调色配方,再经小样调试,调色时,先加入主色,再以着色力较强的颜色为副,慢慢间断的加入并不断搅拌,要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取样抹、刷、喷或粘在干净的样板上,待颜色干燥稳定后与原始样板比色,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比色以后继续观察深浅、色相、明暗等,如需继续调整,综合上述观察结果,继续加入色浆。直至颜色调整一致。
欲知涂料调色技术表现颜色、颜色选择、颜色误差知识,请听下回分解!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颜料咨询”
http://shop1400806967821.16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