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泛滥已是沉疴顽疾。不单单是假劣食盐,多家媒体的报道和监管部门的调查显示,相对于大城市,一些县城或农村地区成为了垃圾食品和“三无”产品的主要销售目的地。
(8月17日《法制日报》)
农村假劣食品泛滥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接收信息途径较少,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知之不多,辨别假冒伪劣食品能力弱,口袋里钱不多,存在贪小便宜等因素;二是城市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农村监管制售伪劣食品的力量相对薄弱,不良厂商便把消化山寨食品、问题食品、伪劣食品的销售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对农村的布控处理应实施相应的时间倾斜。相对于城市,农村食品制售管理存在范围广、熟人化经营不易觉察、打击处罚取证难等特点,需要职能部门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力度。在细节上,强化农村打假,不能仅仅停留在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层面上,动员和发动群众仍是必要的。比如,将奖励举报的政策和食品安全常识传达到每一个村民群众。提高农村民众反假、识假、打假的积极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