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检报告的起源
从法理上来说并不存在质检报告这一名词,可以说它是一个中国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个过程产物。追根究底这个名词的由来的发展主要是随着电商时代而同步兴起的,在2012年左右开始出现质检报告,16到18年达到质检的顶峰,19年之后开始逐渐理性,到现在市场需求和供给基本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从我国质量监管体系来看,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三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均未提及质检报告一词,但是从法规中的部分规定如:“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国家对必须经过认证的产品,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总结来说即如果产品在国家强制认证目录范围内的则需取得认证证书后方能进入市场流通,如CCC。而如果不在强制认证目录范围内,则生产经营者需对产品质量负责,不得提供不合格产品。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说,强制认证目录范围覆盖极少,很多产品不在目录范围内,国家本是不要求做强制的委外检测或认证的,企业本身控制产品质量,如有强制性标准如GB则企业能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可,事后国家会通过市场监督来进行监管,不符合要求的将处以罚则。
而由于我国生产体系和制造能力的飞速发展,很多生产经营者并不能准确认知法规相关要求,生产的商品良莠不齐。同时12年左右兴起的电商为了保证入驻产品的质量,就要求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其本因即为上述的相关质量法规的要求。至此质检报告一发不可收拾,实体商超的效仿、买卖企业间的产品质量协议、甚至个人微商的店铺等等将质检报告推上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