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是指出版物从初始构思到最终输出印版所涉及的所有工序。对于从事其中每个工序的人员来说,无论是印刷经营人、设计师、图像处理人员,还是制作,输出人员,都是印前专业人员。
时下数字印前技术已经使得各种印前任务的界限变得模糊,但定义印刷机的需要的物理原理没有改变,而且数字印前处理的目标及所存在的问题依然同传统制版相同。
数字印前处理已经缩短了印刷工艺流程,把许多复杂的处理技术变成了简单容易,但它要完成的任务并没有减少,仍然需要进行颜色的分解,颜色的处理,颜色的转换,颜色的传递到颜色的合成。尽管数字印前处理的功能很强大,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新问题要解决。
当前印刷市场对周期要求越来越短,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规范印前系统,如何使印前工艺流程畅通,如何向印前要周期,要质量,要效益,是大家最关心的课题之一。
实践证明:建立强大的印前部门,尽快把系统向高端提速,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企业的核心技术,突出产品的特色和亮点,用鲜明的特色来增加产品附加值,用亮点来吸引顾客。同时运用印前先进技术,做到印前为印刷创造条件,使印刷好印能印出好产品,从而促进企业全面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一.印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印前与印刷脱节
数字化技术使得印前技术发生了裂变,其中一个特点是制作工艺中的部分重要技术工作前移到专业图文设计公司和制作中心完成,或由出版社编辑部的制作中心完成,使印前制作基本脱离印刷厂。印刷厂只是根据制作好的电子文件负责拼大版,输出ctp版或输出胶片、经晒版后印刷。因此,印刷厂不能控制前端的质量,由于前端设计、制作人员不熟悉后端输出设备的软、硬件特性和不了解印刷工艺,加上所用的软件不同,文件较杂及数码打样色彩与印刷颜色不匹配等因素,从而导致印刷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发生,有些客户对产品质量不满意,造成返工浪费,使印刷厂吃尽了苦头。
2.数据交换格式不规范
①客户来的各种文件比较杂,所用的制作软件不同,文件格式不同,很不规范,要很费心费力地导pdf。
②客户制作好的文件,拿到印厂输出时,一是发现图像分辨力低而不能出片;
二是没有生成输出文件,因缺乏字体,常出现版式跑动,字体变样等问题。
③有的文件尺寸与实际需要的尺寸不符,有的图片该出血的没有出血,不该出血的边缘又离裁切位太近。
④有的文件制作的单色黑字、线条或条形码是用四色叠合的黑色。
⑤有的图像文件没有从rgb格式转成cmyk格式的tiff文件。
在实际生产中,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造成人力、物力、时间上的很多损失。
3.图像色彩不能还原
时下许多艺术家、摄影家和出版社美编,对印刷复制的图片质量不甚满意,主要是:
①客户的一些优质原稿,经复制后不能准确的还原原稿,甚至失真较大。
②客户的一些较差原稿,如曝光过度或不足,色彩偏色或饱和度不足等缺陷,经复制后得不到改善和提高。
③有些高档画册的图像色彩处理得很零乱,一位摄影家专门写文章说:“在彩色印刷中,经常看到为了使画面色彩鲜艳而不顾色彩间的正常比例关系,不顾某一具体颜色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一律调整得很纯,这样虽然艳了,但整个画面却显得色彩零乱”。有的美编说:“目前印厂的技术人员缺乏对原稿,对编辑意图的理解,制作出的一些艺术类图片让编辑失望至极。”
④一些艺术家,设计师为了追求自己的画册能够高品质印制,亲自到印前部门跟屏看色,但在屏幕上看到的颜色和数码打样签样的颜色与印刷出来的颜色不一致,有些差距很大,大失所望,要求重印,导致双方都不愉快。
综上所述,要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必须强化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尽快从经验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的转变,最终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在“三化”基础上实施印刷全程色彩管理。通过色彩管理使色彩在整个印前、印刷工艺流程中获得可控制和可预见性。
这项工作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一是只要领导重视,有决心,就能做好;二是不管企业的印前系统条件如何,一个共同的准则是都要首先做好“三化管理”,这是采用色彩管理等新技术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的基础管理工作,也是一项不得不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