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西北绿化行动”公益扶贫项目该项目的前提是以取得扶贫效益为基点,以发展生态效益为手段,最终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该项目由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统一组织领导、监管实施,当地政府各部门和广大农户共同参与,并采用产业化生产管理模式和农林企业对收购果品的承诺(签约合同),保证了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收益。实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实现种植所得,将会极大提高农民自发种植和扩大种植规模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植被的快速恢复。
1.简述项目的主要内容。
“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生态扶贫公益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并支持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山区的贫困家庭,引领山区农户种植生态经济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劳动实现脱贫和获得可持续发展。截至2010年11月30日,项目已帮助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的16600户贫困家庭,种植83000亩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林,培育沙棘苗木1400万株,实地种植1100万株,为当地近十万人口(主要是农村妇女)开展了技术培训和提供了劳动创收的机会。
“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生态扶贫公益项目,经过四年的探索,创建了项目特有的“四二模式”,即“四位一体”的实施模式(公益机构+政府部门+专业农林科技公司+种植家庭;和“二位一体”的推广模式(国际机构+媒体机构)。
2.推出该项目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中国大西北有大面积的荒山和荒漠。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就在西北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侵蚀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到下游生态环境改善。能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扩大,让荒山变绿,让山区农民能脱贫治富,让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开展生态公益扶贫项目,帮扶贫困山区农民建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的主要动因。
3.该项目解决了哪些主要问题?
1)整合社会资源,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解决造林资金;
2)开展一对一帮扶计划,生态扶贫到农户家庭,增加可信度,增加社会影响力、公信力;
3)帮扶山区农林建立绿色循环产业经济体系,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捆在一起,以点带面,整林整乡、整县推进,形成社会帮、政府促、企业领、百姓共同参与西部生态脱贫、生态治富项目,实现山区农户自发、自觉、自愿与荒山绿化行动。
4.该项目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1)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长期持久的开展生态公益扶贫项目。“幸福家园”项目从2006年启动时的3家合作单位发展到2010年的20多家国内外机构、团体、企业参加,两大互联网为“幸福家园”项目建立了公益捐赠平台,近百万人次网上捐赠植树,最值得庆幸的是80后90以后的青年是主力军。
2) “四加二模式”属国内首创,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可行、可信,师范作用明显,得到了社会认可;
3)创新发展了公众参加“网络植树”,企业引领百姓实地植树。ngo、机构、媒体、政府共同参与、监督、实施的模式;
4)互联网在生态公益扶贫项目上发挥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