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每年需要向全世界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集成电路产业全体受到欧美,“中国芯”已经成为业内“会呼吸的痛”!
曾经,我们的前辈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给我国的cpu和全自主的半导体产业,留下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从模仿开始 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建国初期,出于对军事以及科研上的考虑,国家开始着手计算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师从苏联,主要依靠老大哥在156工程中缓建的电子管工厂和技术图纸,模仿设计、生产计算机。
1952年,以著名数学家、时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先生为负责人的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53年,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提出了串行的电子管计算机的设想(性能大致与edsac、edvac计算机相当)。
1954年,钱三强出任计算机小组负责人,并搬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6年,时逢十二年远景规划出台,计算机技术事业被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得到了国家大量(包括人才)的支持;中科院还特别成立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同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作为主要人员的夏培肃院士还在院校大力推广其编写的,被誉为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随后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相继开设,优秀的技术尖子被源源不断地派往苏联进修。
1958年,高级工程师张梓昌对苏联的m-3机设计图纸进行局部进行修改,最终成功研发出31位机字长、1024字节内存容量,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的103计算机;103计算机共生产36台。
原国防部七机部高级工程师 张梓昌
1959年,张效祥教授对苏联бэсм-ii计算机进行二次修改,成功研制出有4200个电子管、4000个二极管、39位字长、每秒运行1万次104计算机,104计算机共生产7台。
插入图片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教授
1959年,红旗551型模拟计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投产。
1960年,555型台式模拟计算机在北京无线电一厂投产。
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成功研发字长32位,1024字节内存容量、配备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 62.5khz主频的107计算机,107计算机内置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等100多个程序。
插入图片003
“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
107计算机被安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中科大并为其配备了作为计算机专业、力学系、自动化系、地球物理系教材《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讲义》。除了用于教学之外,107计算机还为天气预报、核物理、弹道计算、微波、力学等领域服务。
插入图片004
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
在技术封锁中寻找独立自主之路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突然撤走在华的专家,力图断绝相关的技术支持。再加上西方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中国只能走自主设计、自主生产的独立发展道路。在我们前辈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终于掌握了晶体管制造技术,从而实现了晶体管由小集成电路到大集成电路的跨越。
1964年,441b-i 计算机被哈军工成功研制。
同年,计算机专家吴几康成功研制出具有每秒5万次运算能力、比104计算机的内存容量还要大8倍的119计算机。119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且使用国产电子元器件制造出来的计算机。
插入图片005
计算机专家吴几康
1965年,由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组成的109计算机研制成功,109计算机稳定运行15年,为我国研制氢弹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还是在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宣告中国从此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同年,哈军工成功研制441b-ii。
1970年,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带领的科研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汇编语言、分时操作系统、标准程序库以及fortran语言的441b-iii计算机。441b-iii计算机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平均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天津仪器厂共出产100余台)。
插入图片007
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
插入图片006
1991年,441b-iii计算机稳定运行20余年
1972年,历时7年后,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成功自主研发大规模集成电路,比美国实现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间还少一年。
1973年,北京有线电厂联合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成功研制了,运算能力达100万次、字长数48位的150计算机,150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地质、石油和气象等领域。
同年,晶体管161型“南华”牌台式计算机在韶关市无线电厂被成功研制。
插入图片008
130控制台终端
1974年,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130计算机被成功研制,该机又清华大学设计、北京无线电三生产。130计算机采用二进制16位字长、4—32k内存,存取周期为2毫秒、点点加速50万次/秒、22条基本指令可组成两千条指令,使用rtos rdos操作系统和basic fortran 汇编语言等;最多可挂接62种外部设备。
随后,131、132、135、140、152等计算机相继被研制成功和投产,总产量达到近千台。
值得一提的是,130以下的都是低端机,130以上的才是高端机。
插入图片009
130系列机型用的磁芯存储器
1794年,国家748工程立项,随后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汉字精密照排、微型机汉字操作系统、汉字数据库系统、汉字工具软件、汉字全文检索系统以及汉字输入、输出设备等一系列的汉字信息处理产业慢慢出现并完善。
1975年,南华牌lx--121型银行利息机在韶关市无线电厂被成功研制,该机荣获1977年全国台式计算器质量评比第一名。
还是在1975年,北京无线电一场研发并量产hmj-200型大型混合模拟计算机。
插入图片010
hmj200型混合模拟计算机
同年,当时属国内最高水平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被成功研发,该存储器的集成度达8820个元器件(芯易网:https://www.xinyiic.com/),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水平。
1976年12月,由西北工业大学、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以及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联合设计的183计算机,在南丰机械厂成功投产。随后,上述单位又相继研发出包括184、185、186和1804等机型。
1978年,全国的集成电路工厂已经多达40家,其中华东计算科技研究所成功研制每秒运算500万次的hds—9计算机,以及1001中型集成电路计算机;而国防大学则成功研制151计算机。
八十年底,中科院上海冶金所还独立发展了制造集成电路所需要的离子注入机,并出口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