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自“黄埔海关12360发布”微信公众号
近日气温升高,雨水不断,蚊子也愈发猖狂,蚊子叮咬除了造成人体瘙痒难耐之外,更严重的是会传播多种疾病,登革热便是其中一种。
今年以来,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随着境外旅游和跨境商务活动的复苏,登革热疫情输入风险较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登革热。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目前,登革热主要在北纬25°到南纬25°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区。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5-11月,在海南为3-12月。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当雌性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经过8-10天的增殖后获得感染力。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即将病毒传染给另一个人。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经3-14天的潜伏期便可能发病,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
二、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重症登革热,其中重症登革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大量出血和休克,病死率高。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出血等。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2-7日,然后骤降至正常。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肌肉及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逐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但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25%-50%的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三、感染了登革热如何治疗?
登革热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和对症治疗。如急性期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病程超过5天并退热24小时以上;重型病例加强护理,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和排便通畅,高热时优先选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出汗较多、呕吐或腹泻的患者及时口服补液,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止血药物等。
四、如何预防登革热?
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清积水是防蚊灭蚊的基础。
1.清积水:清除或倒置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的可积水容器;种养水生植物应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2.灭蚊虫:家庭灭蚊可选电热蚊香液、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等,使用蚊香,按使用说明驱蚊灭蚊,将蚊香放在通风处上风向等。
3.防叮咬:家庭可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装备;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喷、涂抹蚊虫驱避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并依照产品说明来使用;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处逗留。
海关提醒:
1.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出境前可向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在国外应增强预防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2.在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防止蚊子叮咬,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到野外活动。
3.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及有蚊虫叮咬史,应当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配合海关做好体温检测、医学排查等工作。
4.回国后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自我观察至少2周,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以便及时得到治疗。
内容供参考,如有调整请以最新要求为准
供稿单位:卫生检疫处、东江口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