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加固设计的条例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是抗震加固的前提,鉴定与加固应前后连续.才能保证抗震加固**较佳效果。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不仅设计技术难度较大,而且施工条件较差。其抗震加固的设计原则就符合下列要求:
1)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的方案,加强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结构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固和新增结构构件时。应防止对结构的局部加强导致的结构刚度或强度的突变。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或抗侧力构件应设置的基础,并与原有结构协调沉降差异。
4)加固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雨棚、出屋面构架和非结构装饰构件等,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加固。
4.2 抗震加固结构方案,布置和构造抗震加固的结构方案、布置和连接构造。还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不规则的中小学校舍,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应较为均匀、对称。原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应修改,如原两柱框架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应改为三柱框架。
2)对抗震薄弱部位、关键部位和不同类型的连接部位.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并应计入不利场地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4)加固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采用适当的新技术、新材料。
5)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6)加固方法应适用于中小学所在地的施工条件,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影响。加固材料的质量与施工监理是直接关系加固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关键。加固材料应适合中小学校舍所在地的特点,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的要求应明确。特殊材料和特殊加固工法应有特殊要求和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
4.3 抗震加固的施工应注意以下要求
1)加固施工前应复核房屋实际尺寸,作相应调整。
2)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
3)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缺陷时应及时和设计单位沟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4)对在施工中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
学校幼儿园属于乙类抗震建筑:
抗震设防建筑类别分:甲、乙、丙、丁。
乙类建筑属于地震中不能中断或尽快回复的建筑。学校是乙类建筑吗?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此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
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甲类:科学试验建筑中,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的生物制品、**和人工细菌、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和新发高危险传染病等)的建筑。
乙类:
①体育建筑中,使用要求为特级、**且规模分级为特大型、大型的体育场和体育馆。
②影剧院建筑中,大型的电影院、剧场、娱乐中心建筑。
③商业建筑中,大型的人流密集的多层商场。当商业建筑与其它建筑合建时应分别判断,并按区段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④博物馆和档案馆中,大型博物馆,存放国家一级文物的博物馆,特级、**档案馆。
⑤会展建筑中,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⑥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
⑦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过10000人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分乙类。
丙类:住宅、宿舍和公寓。
丁类:一般储存物品的**低、人员活动少、无次生灾害的单层仓库可划分为丁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10.0.3条规定,大型的人流密集的多层商场应划为乙类。该条规定参照了《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关于商店规模的分级。考虑近年来商场发展情况,当一个区段的建筑面积25000平米或营业面积10000平米以上的商业建筑,人流可达7500人以上(按每位顾客占用营业面积1.35平米计算),应划为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1条*5款还规定,“建筑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着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故设置了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单元后,可根据各单元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对于面积较大的商业建筑,若设置抗震缝分成若干个结构单元,有单独的疏散出入口,各单元独立承担地震作用,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人流疏散也较容易。因此,当每个单元按面积划分属于丙类建筑时,可按丙类建进行抗震设防。
当商业建筑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按区段分别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对于大底盘高层建筑,当其下部裙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上部高层建筑二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但是,当上部结构为乙类时,下部结构不论是什么类型,均为乙类。
幼儿园抗震等级检测鉴定——检测过程:
1、收集房屋的地质勘察报告、竣工图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必要时补充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2、全面检查和记录房屋基础、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损坏部位、范围和程度。
3、调查分析房屋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等抗震措施,复核抗震承载力。
4、房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项目,应根据结构承载力验算的需要确定。
5、一般房屋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抗震鉴定方法分为两级。**级鉴定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二级鉴定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房屋抗震能力综合评价。房屋满足**级抗震鉴定的各项要求时,房屋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二级鉴定;否则应由*二级抗震鉴定做出判断。
6、对现有房屋整体抗震能力做出评定,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屋,按有关技术标准提出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建议和抗震减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