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尝试着一种新的营销方法,似乎一直在忙于业务项目外的工作,我发现实际上正是一种新的营销方法。贴近客户,深度服务,曲线救国,其回报是出乎意料的,至少比原来的直接营销方法提高了一倍以上。下面是对客户的一些采访文章,并将这些采访稿,借以媒体正式发表,间接推广客户的品牌,让客户真正感到了到位的服务。下面我把几份已经发表的稿件与大家分享
老马识“筷”
欧洲杭州联谊总会的会长马列先生专访
记者陈倩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制作工艺,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久前,就海外华人如何将中国的餐饮文化推向世界,我采访了浙江籍在海外餐饮业的领军人马列先生。
问:马先生你好,目前我们浙江籍的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你是一位悉知中国餐饮的专家,历经商海几十年,走遍诸多国家,我想了解一下我们浙江华人的餐馆如何在海外根深叶茂,蓬勃兴旺的?
马列: 实际上我们浙江的华人在海外创业同样千辛万苦,饱尽沧桑。 我认为华人餐馆在海外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海外华人对中国餐饮事业的厚爱和对自己民族餐饮文化的了解。因为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换句话说:今天海外餐饮业的竞争,主要是民族餐饮文化的竞争; 二是海外浙江华人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驱使,浙江的华人华侨是团结的。打个比方: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能坚韧不屈,团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问:你刚才说的筷子,是个很有趣的比喻,而且也是中国餐饮文化中一个典型的道具。我想今天就筷子的话题,请你向我们及各国友人,展开介绍一下中国的筷子的渊源,好吗?
马列:好的,我先从中国餐具角度,谈一点中国餐饮文化方面的点滴理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申,筷子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出土最早筷子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铜筷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筷子,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是用手抓着吃的,“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问:筷子的发明,能对人类的起到防烫防疫的作用,其他还有什么功能吗?
马列:筷子的发明,首先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一项科学发明,其中保健功能也是显著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因此,来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途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问:中国人用筷子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马列:中国人用筷子,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问:在中国,筷子与是一种餐具还是艺术品?
马列:其实,筷子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餐具,而且呈行为艺术的道具。
1924年,中法大学董事会邀请巴黎大学董事长欧乐教授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的筷子和汤勺,便对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借筷子的演变历史,在唇枪舌剑中立于不败之地。
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因此我在想:中国的筷子,也是毛笔发展的渊源,他间接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问: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汉族有区别吗?
马列:中国地大物博,是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各不相同,餐饮文化也有很大区别。但是,筷子的文化是融会贯通,一脉相承的。比如: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问:马先生:你说了筷子源于中国,早先中国筷子的文化怎样传到海外的?
马列: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如今,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记者,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一家报纸刊登了多大幅英国女王用筷子的照片。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珍藏品,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电影明星科尔宾小姐说的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问:据说马先生自己在国外也开有中国餐馆,我要问的是,作为一个我们浙江籍的华人餐馆,你是怎样把中国的餐饮文化传播到海外的?
马列:中国的筷子,具有三千年的餐饮文化,在中国的每一根筷子上,都刻录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中华餐饮文化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本人在挪威也开了中国餐馆,用的就是我们浙江杭州的天竺筷,天竺筷现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文化推向世界,我们也花费了一番心血。首先我把筷子当成了推广餐饮文化的,促进销售一种道具,请杭州的朋友,选购优质的筷子,然后对筷子包装套进行一些策划,并把筷子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上,然后通过服务员在招待的过程中,巧妙传递给客人。
问:一双筷子,承载着这么厚重的民族文化,我们海外餐馆的服务员,能否担起这项重任?
我们在对服务员进行礼仪培训的同时,更注重中国餐饮文化的培训,有一次,我的一位年轻的服务员,在招待几个外宾的餐桌上,用流利的英语一口气就讲了三个筷子的精彩故事:
《三国演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