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量输出模块的转换精度有12位、13位和16位等几种,有2通道、4通道和8通道之分,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S7-300系列PLC的模拟量输出模块型号以“SM 332”开头。例如,SM 332 AO 4×16 bit是一个转换精度为16位,具有4个模拟量输出通道的模拟量输出模块。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结合继电接触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具有编程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可靠性高、体积小及易于维护等优点,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已从小规模的单机顺序控制发展到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诸多领域。本书以西门子的紧凑型控制器S7-1200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为例,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功能指令、程序设计及工业应用等。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在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主要用以取代继电接触器电路所实现的逻辑控制,故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写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随着技术的发展,PLC不单单能完成逻辑控制,还可以实现复杂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等,因此改称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简写为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但为了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区别,仍习惯称之为PLC。
1.1 PLC的基础知识
1.1.1 PLC的诞生及发展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联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另外还有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这些功能是通过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汽车生产流水线的自动控制系统就是继电接触器控制的典型代表。当时汽车的每一次改型都直接导致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的重新设计和安装。随着生产的发展,汽车型号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样,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就需要经常地重新设计和安装,十分费时、费工、费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要求用新的控制装置取代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并提出了以下十项招标指标。
① 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② 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
③ 可靠性高于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
④ 体积小于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
⑤ 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⑥ 成本可与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竞争。
⑦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⑧ 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
⑨ 在扩展时,原系统只需很小的变更。
⑩ 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B。
现货西门子CPU控制器模块SR40
现货西门子CPU控制器模块SR40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台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它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代可编程序控制器。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及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到1971年,PLC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冶金及造纸等工业领域。
早期的PLC(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中期)可以看作是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的替代物,其主要功能只是执行原先用继电接触器完成的顺序控制、定时控制等。它在硬件上以准计算机的形式出现,在I/O接口电路上做了改进以适应工业控制现场的要求。装置中的元器件主要采用分立元器件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采用磁心存储器。另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其抗干扰的能力。在软件编程上,采用广大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方式——梯形图。早期的PLC性能要优于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其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安装、体积小、能耗低、有故障显示及能重复使用等,其中PLC特有的编程语言——梯形图一直沿用至今。
中期的PLC(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微处理器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日本及德国等一些厂家先后开始采用微处理器作为PLC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使PLC的功能大大增强。在软件方面,除了保持其原有的逻辑运算、计时及计数等功能以外,还增加了算术运算、数据处理和传送、通信、自诊断等功能。在硬件方面,除了保持其原有的开关量模块以外,还增加了模拟量模块、远程I/O模块及各种特殊功能模块,并扩大了存储器的容量,使各种逻辑线圈的数量增加,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数据寄存器,使PLC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