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口,转口贸易,保税区转口,如何转口,怎样转口
篇幅原因,后面再写其他的坑,以供各位外贸人参考,真碰上了需要转口的时候,能尽量避开。当然,既然要选择转口,那证明转口确实是有它的优势,我的客户就有通过转口这种方式,打开被限制的市场,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卖遍当地,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应该一半以上吧,这个后续有空再开一篇给大家伙说说。
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对转口贸易(离岸转手买卖,Goods Under Merchanting)的定义和统计口径,现代意义的转口贸易(也称单据处理转口贸易)是指居民从非居民处购买货物,随后向另一非居民转售同一货物,而货物未在居民经济体出现。本文主要以IMF统计口径的现代意义转口贸易为研究对象。
中国与主要转口贸易国家(地区)的比较
不同点一:我国转口贸易增长快、波动大。从收支总额看,我国2005年后转口贸易增速明显加快(见图1), 至2014年转口贸易收支总额已达6652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近15倍(同期货物贸易仅增长1.5倍),占货物贸易的比重达15%;但自2015年始,在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下收支总额下降,2016年更是大幅降至3928亿美元,较2014年下降了41%(见图1)。
从收支差额看,相比样本国家/地区(本文选取了10个国家/地区〔具体见图2〕作为对照样本,以便于比较分析)也表现出增速快、波动大的特点。2005—2016年,样本国家(地区)转口贸易收支差额总体保持14%左右的增速。我国转口贸易差额(顺差)在2005—2009年基本与样本国家或地区一致,年均增长18.2%。但在2013年出现大幅波动,当年转口贸易为顺差68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后于2015年又掉头转为逆差557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88.5亿美元(见图2)。
不同点二:转口贸易出现罕见大额逆差。理论上讲,转口贸易跨境收支应为顺差。从样本国家/地区看,除新兴市场国家个别年份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余也均为顺差;即使美国这样的大额贸易逆差国,转口贸易也是顺差。但从我国转口贸易差额看,2015、2016年连续两年出现大额逆差,合计近1000亿美元,不符合常理。
不同点三:转口贸易差额(顺差)占经常项目差额比重偏高。从10个样本国转口贸易顺差看,2005—2015年,从440亿美元波动上升到1160亿美元,占经常项目差额的比重年均7.7%。而我国转口贸易差额占经常项目差额的比重在2005—2016年则为18.6%,远高于样本国家;即使去掉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因素,我国转口贸易差额的比重也仍然偏高。特别是2013年,我国转口贸易顺差685亿美元,占当年经常项目顺差的46.2%,是当年样本国家平均水平的4倍(见图3)。
这些文章有2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不少文章(不是全部)从单个事件去描述整个转口贸易融资中的套利和欺诈行为,可能是因为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吧,所以有点以偏概全;第二个,就是不少文章(不是全部)把套利部分等价于欺诈,特别是联系2013年外汇局的武汉会议及其之后的集中整治行动及其相关的文件。特别是对于后者,对“买”提单行为的阐述,既不符合金融理论,也不符合实务。
所以小编在这里补一篇短文,讨论一下转口贸易中的套利和欺诈。忽然发现虽然写了好多的贸易金融方面的文章,以为自己写的差不多了,其实还有很多实务是力有未逮,之后还得细细给各位看官老爷摆一摆。本文目录如下:
啥是转口贸易,为啥要有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套利模式
转口贸易中的欺诈模式
进入正文
1,啥是转口贸易,为啥要有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非常复杂。根据我国的官方定义(这个定义应该是外汇管理局出的),转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A从非居民B那里购买货物,然后将货物销售给另外一个非居民C,但是货物本身没有进入或者离开居民A所在的国家。这个意思就是说货物本身是不进入居民A的所在国的,这种贸易形势就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根据定义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势,又分成直接转口和间接转口。直接转口也叫离岸转手,应对的是贸易商的闭口业务,也就是一次性贸易,在买和卖同时达成,从而货物不经过贸易商(也就是中间商)所在的国家,从生产方直接发货给消费方;间接转口也叫在岸专卖,应对的是贸易商的敞口业务,也就是两次性的买卖,贸易商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时候就从生产方买回来放在贸易商(也就是中间商)所在国家的保税监管区域内,等到合适的时候有了合适的下家之后,在从保税区直接发货给消费方。
转口贸易有什么好处呢?真正的转口贸易的好处其实是中间商的眼光,也就是中间商利用时间差、地域差、资源差、信息差、信用差、价格差来赚差价。比如中间商A和生产商B有良好的关系,长期进口轿车给国内的进口轿车经销商,有一天生产商B和中间商A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