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季度食品接触材料通报信息共46例,其中25例产自中国,占比54%。
· 通报原因“排行榜”:No.1 金属元素迁移量超标&初级芳香胺迁移量超标;No.2 双酚A迁移量超标;No.3 全面迁移量超标。
· 通报产品“排行榜”:No.1 尼龙塑料制品;No.2 金属制品&其他塑料制品;No.3 陶瓷、搪瓷制品&密胺塑料制品。
· 通报国家13个,通报数量位居前列的有:法国、意大利、德国。
CTT中鼎检测
食品接触材料召回通报预警
2024年第2期
食品安全与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紧密相连。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食品接触材料的种类不断增加,这无疑为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欧盟(EU)对所有类型的食品接触材料实施了严格的法规监管。欧盟还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预警和通报系统,以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
本期报告汇总了2024年第2季度的数据,来自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的食品接触材料通报信息共计46例。在这46例中,有25例涉及中国产品,包括1例来自中国香港的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一、通报原因分析
本期通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四大类:有害化学物质风险、感官质量缺陷、使用未授权物质和程序文件缺失。在本季度中,有害化学物质风险所引起的通报占据了绝大多数。具体而言,金属元素迁移量超标和初级芳香胺迁移量超标的通报数量最高,各12次,各占25.53%;紧随其后的双酚A迁移量超标,共6次,占比12.77%。详见图1。
No. 1: 金属元素迁移量超标&初级芳香胺迁移量超标(各占25.53%)
风险分析:本期通报中,金属元素迁移量超标和初级芳香胺迁移量超标问题最为突出,各通报12次,各占25.53%。食品接触材料中金属元素的迁移量超标可能对人体产生多种不利影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和铬等,如果通过食品摄入体内,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伤和致癌风险等健康问题。初级芳香胺是有害化学物质,可通过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可能引起细胞功能和结构变化,严重时可致癌。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它们主要来源于生产使用的含此类物质的原料或助剂,如某些聚酰胺树脂、油墨和偶氮类着色剂。为保护消费者健康,欧盟已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严格限制食品接触材料中金属元素和初级芳香胺的迁移量。
No. 2: 双酚A迁移量超标(占比12.77%)
风险分析: 双酚A(BPA),常用于制造塑料和树脂产品,包括一些食品接触材料。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双酚A迁移量超标时,可能会通过食物和饮料进入人体,从而带来内分泌干扰、生殖健康问题、发育影响等健康风险。当前,欧盟正致力于禁止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使用,以保护公众健康。
No. 3: 全面迁移量超标(占比10.64%)
风险分析:全面迁移量超标是指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非挥发性物质总量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这些非挥发性迁移物质可能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添加剂、塑料单体、着色剂、稳定剂、填料等。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欧盟制定了严格的食品接触标准和法规,限制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量。
二、通报产品分析
No. 1: 尼龙塑料制品(占比26.09%)
风险分析:在本期通报中,尼龙塑料制品主要涉及尼龙厨房工具用品,共被通报12次。这些产品因其卓越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以及良好的耐磨性能而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尼龙的聚合单体含有合成初级芳香胺的成分,这是一种化学物质,其迁移量超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尼龙塑料制品在初级芳香胺迁移量方面存在较高风险。因此,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初级芳香胺迁移量符合标准,以保障产品满足出口合规性要求。
No. 2: 金属制品&其他塑料制品(各占比13.04%)
风险分析:在本期通报中,金属烹饪锅厨具因金属元素迁移量超标而被通报6次。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使用了不合规的原材料或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当所致。同时,除了尼龙、密胺和含植物纤维的塑料制品之外的所有塑料制品,也因双酚A迁移量超标和总迁移量超标而被通报6次。这些塑料制品主要包括饮料瓶、塑料勺和PP包装件等。双酚A是一种常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其迁移量超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No. 3: 陶瓷、搪瓷制品&密胺塑料制品(各占比10.87%)
风险分析:在本期通报中,陶瓷和搪瓷制品因金属迁移量超标而被通报5次,涉及的产品包括陶瓷盘、陶瓷杯和搪瓷杯等。此外,密胺塑料餐具因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也被通报5次。密胺塑料是一种以三聚氰胺为主要成分的热固性塑料,常用于制作餐具等产品。这些通报揭示了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和工艺控制的严格监管的重要性。
三、通报国家分析
本期通报案例共计46例,其中,来自中国的产品被通报案例共25例,占比为54.35%。发布通报的国家方面,本季度共有13个国家。其中,最多的是法国,发起通报10例,占通报总数的21.74%,其次是意大利,发起通报9例,占通报总数的19.57%。详见图3&图4。
附录: 通报化学项目中需注意相关限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