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屋加层改造安全检测有资质单位——房屋加层改造安全检测办理流程:
第1步:接受委托接受房屋受检人的委托,进行对房屋检测。
第2步:收集资料现场检查对房屋的结构图纸和相关检测数据搜集。
第3步:制定方案制定的方案必须提交房屋检测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在对方案存在的问题和项目进行修改和补充,直至方案通过审查;
第4步:方案现场检测
在方案审查通过以后,根据方案列出的项目对房屋进行现场检测。
第5步:信息处理根据检测和取样得到的数据和样本进行检测计算。
第6步:综合分析根据房屋现状和检测取样得到的数据进行房屋综合分析。
第7步:编写报告编写报告必须提交房屋检测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对报告的问题和项目进行修改和补充,直至报告通过审查;
第8步:签发报告
二、房屋加层改造安全检测有资质单位——房屋加层改造安全检测实例:
某厂房项目位于东莞市黄江镇,现状为3
层,高12.5m,建筑面积约10800m2,平面布置为L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设场地为半挖半填,其中在填方区域采用PHC管桩基础,挖方区域采用天然地基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布置如图1
所示。据了解,该工程初按4 层进行设计,后因资金问题只建3 层,2001年建成后作为工业厂房投入使用至今,现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旧厂房拟加建2
层改造为商业用途。
现场查勘与检测
2.1 上部结构现场检测⑴根据收集到的工程资料并现场核实,本工程的现状建筑、结构布置均与设计施工图相符;经现场量测,框架柱、梁和楼板等主要承重构件实际截面尺寸与设计相符。
⑵ 承重构件的钢筋配置情况采用开凿测量检查和混凝土钢筋检测仪扫描检查,结果表明构件配筋与设计基本相符。
⑶ 现场未发现承重构件有明显的挠度变形和可见裂缝,主要结构构件工作状态良好;所有内、外墙等围护结构未发现可见裂缝或抹灰剥落。
⑷ 现状建筑无倾斜、整体垂直度良好。
2.2 地基基础检查
⑴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和原基础设计图,本工程场地①~⑥×鬂~松轴区域为填方区, 采用f 400
的PHC管桩基础,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特征值1300kN;⑦~辊輷讹×髿~松轴区域为挖方区,采用天然地基柱下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为粉质粘土层,原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
计算分析
根据改造后的建筑物使用要求,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按4.0kN m2
取用,采用PKPM-SATWE结构分析程序对加层后的框架结构进行整体计算,结果表明在加层荷载作用下,2~4层梁②×鬂~鬄、⑨×鬂~鬄、辊輴讹~辊輵讹×鬁、辊輴讹~辊輵讹×鬂共12根梁抗弯截面不足、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显着影响结构安全。按加建2层后的荷载作用下得到新的轴力值,对基础进行复核验算。分析计算结果,发现①~⑥×鬂~松区域的四桩承台的底阶厚度不足,不满足加层后的抗冲切承载力要求;⑦~辊輷讹×鬄~鬅区域的独立基础底面积不满足加层后的要求。
鉴定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结果,
该工程上部结构和基础能满足当前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要求,
且上部结构的承载能力有较大富余。加建2层后,②×鬂~鬄、⑨×鬂~鬄、辊輴讹~辊輵讹×鬁、辊輴讹~辊輵讹×鬂共12根梁和大部分基础不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加层改造前,应对以上框架梁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进行加固,对柱下独立基础
采用钢筋混凝土围套法加固补强。
5 基础加固的实施
⑴先将基础外侧土挖至基底标高,使旧基础完全暴露后,将原基础混凝土表面凿毛,如有抹灰或松动缺陷部位一并剔除。吹净灰屑,凿毛的混凝土表面用金属刷子刷净,再用水冲洗湿润。
三、房屋加层改造安全检测有资质单位——对房屋材料强度的检测,同一检测单元中的抽样数量(检测单体数量)不应少于 5个,样本应均匀分布于整个检测单元中并具有代表性。
①回弹法:《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第 4.1.3 条,检测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 10 件。
回弹检测方法:
每个构件选取10个双面测区,每个测区一般为20×20=400㎝,用砂轮磨光混凝土表面后,每个单面测区内均匀布置8个测点,同一相对位置测区双面共16个测点,是否取芯,当检测条件与相应测强曲线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采用钻取芯样进行修正(每个检测单元芯样试件的数量宜为3~6个),如果取芯,需要在芯样修正里输入芯样高度,直径(建议芯样高度与直径相等),破坏荷载,每组数据得到平均回弹值,角度修正值,侧面修正值,混凝土强度,芯样修正值(如果没有取芯为0),修正后的换算值(修正后的强度),总的得出测区平均强度,测区强度小值,测区强度标准差,构件强度推定值,芯样修正值,用HT225型混凝土回弹仪测量回弹值。
②超声回弹综合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2005)第5.1.2条,检测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 30%且不应少于 10 件。
超声声速值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回弹值完毕的每个单面测区布置3个测点,相对面的同一位置也布置3个测点,用TICO型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测量构件相对面间的声速。用钢卷尺测量声波传递距离,角测法须计算测距。
a. 测试的声时值应至0.1μs,声速值应至0.01km/s。超声测距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
b. 在每个测区内的相对测试面上,应各布置3个测点,且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应在同一轴线上。
c. 测区声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z v=1/tm和tm=(t1+t2+t3〉/3,式中v一一测区声速值km/s,l一-超声测距mm, tm一测区平均声时值μs, t1,t2,t3-一分别为测区中3个测点的声时值。
③钻芯法:《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2007)第 3.3.2 条 1 款,标准芯样的数量不应少于 6个,小直径芯样的试件数量不宜少于 9 个。
a.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
b.混凝土强度质量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c.便于钻芯机安放与操作的部位;
d. 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他钢筋;
e. 用钻芯法和非破损法综合测定强度时,应与非破损法取统一测区。
2)芯样数量规则
a. 检测单个构件,每个构件的芯样数量不少于三个;对于较小的构件,可以去两个;
b. 钻取的芯样直径一般不小于骨科大粒径的三倍,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骨科大粒径的两倍;
c.钻芯机使用,钻机固定,防止工作时产生偏移;安装钻头前,检测主轴旋转方向;钻取时,正向转动操作手柄,使钻头慢慢接触混凝土表面,待钻头刃部入槽稳定后施压,到达预定深度后,方向旋转操作手柄,取出钻头致混凝土表面,关闭钻芯机;
d. 钻取的芯样应标上清晰的标记。
《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08-804-2005)第 4.6.7条,采用回弹法或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应钻取混凝土芯样进行修正,每一检测单元芯样试件的数量宜为 3~6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