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性状和颜色 白色液体
气味 无气味
PH值 4.5-6.5
易燃性 非易燃
相对密度(g/cm[gf]b3[/gf]) 无数据
相对蒸气密度(g/L) 无数据
蒸气压(MPa) 无数据
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
粘度(m[gf]b2[/gf]/s) 无数据
闪点(℃,闭杯) >200
沸点(℃) 无数据
熔点/凝固点(℃) 无数据
蒸发速度(kg/s) 无数据
爆炸上限%(V/V) 不适用
爆炸下限%(V/V) 不适用
自燃温度(℃) 无数据
分解温度(℃) 无数据
溶解性 可溶于水
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根据IATA, IMDG, DOT规定, 该物质不是归类为有害危险品。
包装标识 无
UN编号 无
正确运输名称 无
主要危险类别 无
次要危险类别 无
包装组别 无
二、二氯甲烷MSDS认证
【基本信息】
二氯甲烷(CAS:75-09-2),英文名:dichloromethane; methylene chloride;
二氯甲烷的分子式:CH2Cl2。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yimi。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yimi等。
【主要危害】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该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健康危害效应:
急性:1.鼻子及喉咙的轻微刺激。
2.於500~1,000 ppm 1~2小时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如:头晕、头昏眼花、恶心、手脚麻木、疲劳,无法集中精神及协调性减低。
3.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及死亡。
二氯甲烷防毒面具
二氯甲烷防毒面具
皮肤:1.液体会刺激皮肤。
2.如流入手套内、鞋内或紧的衣内可能会严重刺激。
眼睛:1.液体及高浓度蒸气可能造成刺激。
2.液体可能导致角膜的短暂刺激。
食入:1.於动物实验中,二氯甲烷会被迅速吸收入体内造成中度毒性,症状如吸入。
慢性:1.吸入:於非常高浓度会造成肝及肾的损伤。亦有报告指出一再暴露於500~3,600 ppm会造成脑损伤。
⒉致癌性:三研究指出长期暴露的工人并无癌症增多的迹象,但IARC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
【各国GHS分类】
物质名称:二氯甲烷(CAS:75-09-2)
中国(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附件: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致癌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麻醉效应)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 H315:造成皮肤刺激。 H319:造成严重眼刺激。 H351:怀疑致癌。 H370:对器官造成伤害。 H336:可引起昏睡或眩晕。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
日本NITE分类(NITE Chemical Risk Information Platform (NITE-CHRIP)):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致癌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器官)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麻醉效应)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中枢神经系统、肝脏) 水生环境危害(急性),类别3 | H302:吞咽有害。 H315:造成皮肤刺激。 H319:造成严重眼刺激。 H351:怀疑致癌。 H370:对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器官)造成伤害。 H336:可引起昏睡或眩晕。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肝脏)造成伤害。 H402:对水生生物有害。 |
欧盟CLP: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致癌性,类别2 | H351:怀疑致癌。 |
注:表中标记“*”的类别,是指在有充分依据的条件下,该化学品可以采用更严格的类别。例如,序号498“1,3-二氯-2-丙醇”,分类为“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如果有充分依据,可分类为更严格的“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