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角度看,企业审计的要求与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完善领导体制:要求建立健全党委、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党组织和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以确保审计工作的quanwei性和独立性,能够真正发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强调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审计委员会要对内部审计的计划、执行、结果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健全制度体系:企业需要构建符合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和公司治理需要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等事项。这有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统一管控: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统一管控,确保各子公司、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提高企业整体的审计水平。
审计监督重点方面:
聚焦主责主业:监督企业是否围绕核心业务开展经营活动,防止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资产交易等进行审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加强大额资金管控:审查企业大额资金的使用、流向和效益,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
重视高风险业务:针对企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等高风险业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
盯紧 “三重一大” 事项:对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事项进行全过程审计,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重大政策落实监督:关注企业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地方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例如,对国有企业来说,要确保在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关键领域和环节监督:
审计方式方法方面:
推进信息化审计: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实现从部分计算机审计工作向全面计算机审计工作转变,从定期现场审计工作向定时在线网络审计形式转变。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
强化事前和事中审计: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的模式,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避免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开展效益审计:政策要求企业将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效益性进行分析和审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政策引导企业开展风险性审计,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
审计结果运用方面:
强化监督贯通协作:加强审计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国资监管等其他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问题共查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
加大整改力度:企业要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整改机制,明确整改责任和期限,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加大问责力度。
提供决策参考:审计结果要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审计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控制等提供支持。
审计队伍建设方面:
提高专 业素质:要求企业配备具备财务、审计、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专 业审计人员,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 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引进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引进既懂审计业务,又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信息化审计和综合性审计的需求。
加强培训教育:企业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