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企业审计政策的深度解读: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这种领导体制确保了内部审计的quanwei性和独立性,能够使审计工作真正服务于企业的治理和发展目标。例如,企业在重大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基于这种领导体制,更深入地参与并提供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意见。
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统筹和管理力度,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领导体制:
制度体系:企业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职责权限、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等。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比如,在人员配备方面,制度可以规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业务类型所需的审计人员专 业背景和数量要求;在责任追究方面,明确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等行为的问责标准和程序。
统一管控: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统一管控。集团总部可以统领审计计划,根据各子公司、分公司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和审计项目,避免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还可以组织人员调配,抽调各单位的专 业人员参与集团层面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团队的整体专 业水平;同时,实现成果共享,将各单位的审计发现和经验教训进行汇总和交流,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审计监督重点方面:
主责主业:审计监督企业是否聚焦核心业务,防止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收入、成本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审计,分析企业在主责主业上的投入和产出情况,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过度涉足金融、房地产等非相关领域,内部审计就要关注这种多元化是否影响了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设备更新等核心业务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要对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资产交易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国有资产在改革过程中不流失,同时促进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有效融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治理水平。比如,审计要关注股权转让的价格是否合理、新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效运行等。
大额资金管控:加强对企业大额资金的使用、流向和效益的审计监督,防范资金风险。审查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资金拆借、对外担保等业务,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例如,对于大额的对外投资项目,审计要评估投资的可行性、预期收益、风险因素等,防止企业因盲目投资导致资金损失。
高风险业务:针对企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外投资等高风险业务,内部审计要进行重点关注和风险评估。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风险评估是否准确、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比如,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审计要关注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专 业人才和风险管理能力,交易是否符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状况。
“三重一大” 事项:对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事项进行全过程审计,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规性。从决策的前期调研、可行性分析,到决策的执行和后续的效果评估,内部审计都要进行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政策落实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要关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地方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比如,在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要检查企业是否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了产能调整、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工作;对于环保政策,要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
关键领域和环节监督:
审计方式方法方面:
信息化审计: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对企业多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异常的财务指标和交易行为,为审计提供线索和证据。
事前和事中审计: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的模式,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在决策阶段就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决策提供参考;事中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便于企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比如,在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中,事前审计可以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投资回报率等进行评估,事中审计可以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控。
效益审计: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还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审计。通过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资源利用效率、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审计,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例如,审计可以分析企业的生产流程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是否可以通过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风险管理审计:将风险管理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计。评估企业的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评估是否准确、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审计结果运用方面:
监督贯通协作:内部审计要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国资监管等其他监督力量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问题共查的工作机制。通过各监督力量的协同作用,提高监督的效果和quanwei性,形成监督合力。例如,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纪律审查的线索;巡视巡察过程中发现的与审计相关的问题,也可以与内部审计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整改落实:企业要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整改机制,明确整改责任和期限。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将整改情况与企业的考核、任免、奖惩等挂钩,提高企业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
决策参考:审计结果要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管理层要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战略。例如,根据审计发现的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企业可以调整成本管理策略,优化成本结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企业可以调整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