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展会日期:2025年5月13日-15日
展会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主办单位: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联合主办: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承办单位:华茂国际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展会负责联系人:闫树刚 Yan Shugang----------------(联系方式蕞上面)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城市运行安全专家组成员尹小贝:“它(韧性城市)体现出两个特征:第一,风险冲击过来了能够把它吸收掉,就像海绵一样下雨把水吸收住;第二,如果冲击特别大,城市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迅速恢复,像弹簧一样压了之后能够复原。这体现出韧性的两个能力。从城市的角度讲,我们还要在吸收和恢复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经验,汲取相应的教训,最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建“安全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要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尹小贝:“城市像人一样也有老龄化的问题,内在环境变化要求城市具备韧性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范式。”
近几年,上海一直在努力建设韧性城市。它的韧性来源于软硬件的实力。硬件是多年来打造的基础设施,包括海绵城市、地下管网、鹰眼系统等等;软件是数字化管理平台“一网统管”,它相当于“城市的大脑”,由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进行管理。
上海于2019年在全市范围开始全面探索“一网统管”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一网统管”形成了“一纵一横”的组织架构。一纵指的是市级、区级、街镇级,一横指的是在这个管理平台上嵌入了防汛、消防、交通等82个部门和单位。
硬件让城市更强壮,软件让城市更聪明,有了软硬件的加持,上海在抵御自然灾害时便会表现出韧性。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具体来讲,通常会采取三个步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以此次抗击台风“康妮”为例,我们先来看看上海是如何防范的。首先打前站的是气象部门。
10月28日12时,也就是台风“康妮”来袭前三天,上海市气象局便发出第一份《气象信息专报》。随后,上海气象局“3216”台风递进式预报预警工作机制也正式启动。“3216”是指在台风登陆前,提前3天通过“一网统管”向有关各部门发出工作提示,提前2天作出灾害性天气预通报,提前1天发出预警信号,以及提前6小时作出上海市分区预报,并且24小时滚动更新。对于气象部门的这些研判,本地媒体也在进行24小时直播,让市民第一时间知晓。
防汛防台部门通过“一网统管”平台收到气象部门的预判与分析后,就能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测和预警,为指挥调度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