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康复器械
01医用康复器械定义
康复医疗器械是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评估、训练与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评估并提高身体机能、恢复身体力量、弥补功能缺陷的医疗设备。康复医疗器械是康复医疗必需的仪器设备,也是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的必备条件,在康复医疗以及现代医疗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2康复医疗器械分类
康复医疗器械按照作用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物理治疗设备、运动训练设备、评估判断设备三个大类:
1.物理治疗设备是指应用声、光、电、磁、热、力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达到保健、预防、治疗疾病和功能恢复目的的设备;
2.运动训练设备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通过进行肢体和感知训练,协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的设备;
3.评估判断设备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评估的设备,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帮助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
03技术发展趋势
康复医疗器械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居家化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1.设备智能化:
康复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机体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因此康复医疗器械实现与患者之间的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数字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康复医疗器械将与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为一体,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智能人机交互的康复概念应运而生。网络化康复医疗器械将实现输出控制装置与异地智能化装置的通信,实现远程沟通、远程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医务人员跟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实现医疗现代化。
2.数字集成化:
通过搭建设备物联网和互联网平台,能实现设备之间、设备与医生、治疗师之间的信息互通,进一步促进联合治疗、双向转诊甚至远程医疗的落地,在三级诊疗体系下实现对患者全康复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同时,平台可以加强对设备质量和安全性的智能化管控,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疗机构设备管理效率。
3.居家化、小型化,消费级康复器械前景广阔:
在康复床位长期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国民康复理念增强、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背景下,居家康复医疗器 械迎来广阔新蓝海。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慢病疼痛治疗、护理、助行、助眠、助听、助视、助浴等康复辅助器具。随着小型简便的家用康复器械的普及,患者将更便捷的居家实现预防、诊断、保健、治疗、康复等功能。近年来陆续有厂商推出了消费级的康复器械产品,但总体存在品种少、价格高的问题。以帮助恢复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例,价格都在 10 万元以上,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
04康复医疗产业链
康复医疗产业链大致分三部分:
上游为康复医疗所需的药物和康复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中,康复器械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康复训练与治疗、辅助人体功能提高或代偿的器具
中游为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其中,康复医疗机构可分为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等,提供康复护理、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听力视力康复等各项服务。
下游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包括术后患者群体、老年人群体、慢病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等。
05市场发展驱动力
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2亿多慢性病患者、8500万残疾人群、逐年增加的运动损伤人群,以及术后康复群体、产后恢复群体等对于康复医疗器械的需求,都将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据《柳叶刀》研究统计,2019年中国康复需求总人数已达到4.6亿人。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失能老人群体持续扩大。目前中国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其中存在康复需求的超过1000万人,而当前医院的康复资源覆盖面小,现有康复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500万人,残联统计的残疾人数也达到3780.69万人,每年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人数也达到100多万。根据《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仅856.7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164.8万残疾人得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产后康复方面,约有1/3产妇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同时产后康复已经从较为刚需的盆底肌、骨盆、腹直肌修复延伸到身材管理、美容护理等需求。随着运动普及,中国有超35%的国民参与运动,10%的人可能会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人群逐年增加。根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我国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服务的机构门店数量在2020年底已接近400家,参照国外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平均每4000人可拥有一家康复服务机构,而中国目前机构数量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