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东华机械厂:大同的骄傲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国营东华机械厂是原电子工业部雷达车厢改装和国家民用改装车定点生产厂之一,是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工厂主营特种车辆改装及大板方舱制造,是国家首批军用特种车辆定点生产厂家,是国内大板方舱和车辆改装的重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仅承担着大板方舱、改装车、军用天线装备、涡轮增压器、煤矿机械配件等产品的技术设计、工艺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制造,还承担着多项国家高新工程、专项计划和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发生产。多年来,正是由于‘东华人’发扬顽强拼搏和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该厂才一次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厂职工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用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胸怀大局的伟大品格,推动着企业不断前进,引领着军工产品技术不断革新。同时,深深感受到国营东华机械厂职工对转型发展的渴望。
1993年,职工牟仁秀在山西省第一届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后,每年都有许多企业要高薪聘请他。从最早的月薪3000元到最近几年开出的每月6000元高薪,他从没有动过心,依然像往常一样敬业。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牟仁秀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是东华厂培养的劳模,我对东华厂的感情,就像对父母的恩情一般难以割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企业的转型发展当中,让企业振兴才是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在东华厂,800余名职工和牟仁秀一样,没有周六、周日,甚至加班到深夜。他们兢兢业业地奉献在一线,比赶先进的竞赛活动更是伴随着他们每天的工作。
在东华,这样的故事每名职工都能说上几个,这些故事所展现出的正是全厂800余名职工铸造的“东华精神”,一种坚强的信念和不可磨灭的信心。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东华人”才生产出了一流的产品,成为大同的骄傲。2008年3月中旬,该厂接到有关部门的专项任务,而且要求该厂必须用比正常生产速度少一半的时间完成,这在许多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而此时,该厂今年的生产计划早已安排完毕,各分厂的生产任务都是满满当当的,根本抽不出多余的人手来接手这项任务。在这关键时刻,“东华人”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迎接挑战。于是,专项任务的主要战场——军品分厂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修改生产计划,安排生产任务。
有的女职工和男同志一样,咬着牙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23时。钳工工段段长徐同良带领全段职工24小时连轴干,甚至连中午也不休息,加班加点加工部件。为了抢进度,方舱工段全体职工在工段长冯万珍的率领下,昼夜奋战,甚至连续46个小时坚守在生产一线,饿了就拿起冰冷的干粮啃两口,困了就在车间的角落里打个盹。职工赵雁军在组装时不慎手指受伤,但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然后又忍着钻心的痛楚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不耽误其他工序的生产,历来被称作是全分厂最脏、最累工段的喷漆工段的职工,在省市劳模、工段长郭全奎的带领下,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利用生产空档为设备零部件打磨、喷漆。焊工、总装工段的职工在加班加点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自发地到别的工段帮忙,许多双职工为了抢时间,顾不上回家,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或邻居照看。在整个生产期间,分厂厂长纪学军从未回过一趟家,当同事们劝他回家看看时,他摇着头说:“大家都在这里吃苦受累,我这当领导的怎么能回去享清福。”
不仅是军品分厂,该厂各分厂、各处室在整个专项任务生产期间,均是全体总动员,广大员工不计报酬,昼夜奋战。煤机分厂承担着专项任务的零部件生产任务。接到生产指令后,全分厂干部职工紧急动员起来,加班加点。
经过20多天的奋战,全面完成了430多项零部件加工任务。电子分厂、生产处、军品研究所、检验处等单位,在完成自身生产任务的同时,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到生产任务最繁重的工段,合力攻坚。在专项任务生产期间,东华机械厂每天晚上加班的人数多达200多人,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要额外的加班费。正是凭借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该厂才能够提前两天完成专项任务。“东华人”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工人”在急难险重面前特别能战斗的“硬骨头精神”。
如今,该厂职工正用实际行动推动企业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