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小磨香油生产已成规模,油坊遍及乡里,农家十之八九通磨油之技。古味香油的传承人张大伟先生代代相传:同治年间(1862年),豫州(今河南)督粮道及其随从官员下天中(今驻马店)视察民情来到蔡国(今上蔡),一行人正在街上行走,忽闻阵阵浓香,并不时的听到“叮叮铛铛”的脆响,便问随从:“香从何来?为何“叮叮”作响?”随从答曰:“此处有一纯正的小磨油坊,香自油坊飘来。该家油坊以油纯净,色香味俱佳而闻明。“叮叮”作响为卖油郎卖油的唤头。”督粮道大人闻言,忙携随从官员前往,一路上见到卖油郎身背油篓,并不时地用木槌槌击一面直径约半尺左右的圆铜片子,发出“叮叮”的脆响,(有句歇后语:“卖油的敲碾底—好大的牌子”讲的正是此物,卖油的敲梆子是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行约百步,便见一幌子上印有斗大四字:古味油坊,并有卖油郎背着油篓拿着唤头从油坊走出来,原来是来这里进购香油下乡销售的。众人来至油坊,但见炊烟袅袅,大锅内芝麻热气腾腾,另一锅内小磨香油枣红透亮,香气扑鼻。督粮道大人甚喜,即向随从官员道:“此乃绝佳贡品。”随即封了十坛,亲自送往北京。同治皇帝品其所做菜肴,龙颜大悦,当即下旨:蔡国扩大芝麻种植,大力推广小磨香油加工,凡油坊产油均经古味油坊掌柜张世兴进行品级,一等上贡,二等交由官府统管,余品则自由销售,其传统制作工艺代代传承至今。
出生于上蔡的张大伟,即是同治年间古味油坊掌柜张世兴磨油世家的第五代传承人。迄今,油坊仍保存有清代流传下来的古石臼、古石磨和古铜铛,石臼重达200多公斤;石磨直径1.08米,重达900多公斤;古铜铛是一面直径半尺左右的圆铜片子。该铜铛是由铜、锡合金的响铜,这种铜制的唤头名字叫“牌子”。用木槌槌击牌子稍微隆起的圆心,发出叮叮铛铛的脆响。
如今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天中古味”延用古老的制作工艺、纯正的品质继续为广大消费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