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安全面临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水污染治理是否有新的制度改革来突破以往困境?如何将治理责任有效、科学地切分?相关行业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东莞环保有关人士介绍在政策强力推动下,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有所进展,但对于污染大户来说,污染成本非内部化这一点始终难以催生其治污的主动意愿,因而也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供需双方,环保行业产业化发展始终缺乏内生动力。而近期我国的一系列政策动向表明,这些现象有望得到改观。据了解,旨在明确治污主体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意味着未来的污染治理,除了政府和污染企业之外,有着治污技术和项目运营经验的第三方平台将名正言顺地参与其中,成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核心力量。此外,曾经一度让业界诟病的污染大户“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将有望彻底改观。一方面,新《环保法》明确污染处罚“按日计罚、上不封顶”;另一方面,环境税有望于今年加速推出。这两者意味着未来企业的污染成本在不断高企的同时,这一成本还将直接转化为企业经营的内部成本。未来,污染大户会像处心积虑地降低原材料成本那样,最大程度降低其单位产品的环境成本。
环保工程业内人士认为,当行业发展的各种生产关系相继理顺之后,环保将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实现这一蜕变的时间节点便是2015年。水污染治理有望在今年异军突起。作为国家级的一项重磅政策,“水十条”的出台,将成环保行业整体成长的最强劲动力。可能促成污水处理标准提高到接近地表iv类水质,污水处理板块或迎爆发。“水十条”对于行业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其所框定的未来水污染治理的投资需求上,水处理市场空间将被激活,优势公司将通过外延式并购扩张增厚公司业绩,这类公司新年度也有望实现估值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