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在2003年,中国咨询业的总收入只能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在美国,则已占到40%。处于西部地区的咨询业公司,该如何看待咨询业在当前和未来的上升空间 根据比较权威的预测,在中国,咨询业未来会以30%的速度成长,这可能与中国经济快增长的势头比较吻合,但问题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上升劲头会猛一些 ,而西部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则会保持相当一段时期的滞后态势。这里面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咨询业属于第三产业,只有作为第一产业的加工制造业兴旺发达了,才能带动咨询业,否则,开设许多咨询公司,业务上不来,就养活不了自己,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在西部做咨询公司,市场很小很小,至说,几乎没有办法培育市场,因为,西部加工制造业总体上体现不出规模效益,对咨询业的市场需求一时难以形那么,能不能等到西部制造业兴旺发达了以后,再来大张旗鼓地发展咨询业呢?我个人认为,显然不能。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部,有很多很有潜力的产业优势,急需要通过集中式的对外宣传,形成规模效益,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各地地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都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各种各样方式,做着包装、推广、宣传工作,有成功的,但最终流于泡沫,不成功的也大量存在。我以为,中国的经济有突出的区域性特色,所谓的区域性,可能就包括了一个很大的范围,小至一个县区,大至一个省,发展区域性经济,必须有长远的统筹规划,而这个统筹规划,应该既包括生产环节,也包括销售环节,在推动营销,树立品牌方面,政府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以为,政府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和监督规划实施,具体的推动营销、树立品牌的工作,应该交给民营的咨询公司去做,而民营的咨询公司也应该主动 出击,去争取这项工作,这样一来,便解决了咨询公司的突破口问题,如果从整体上看,西部咨询业并不是难有作为, 而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足以养活许多的咨询公司,而最重要的好处是,由一些富有专业市场推广经验的公司来做营销和品牌代理,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又有利于集中政府财力,发挥最大效应。再返回来看,西部制造业为什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其实,这也应该归结于营销的整体滞后。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里,各地以地市、县区、乡镇、村组为单位,创办的千姿白态的企业,真正存活下来且能做大市场和品牌的,为数并不多,失败的地方,即在于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弱化。举两个例子来说,在陕西三原县出产的酸枣果汁和宜君出产的沙棘饮料,曾经被认为广泛地认为很有前途,但就是因为正当旺销时,市场拓展力度不够而陷入困境的。而同时,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在推广本地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方面,竟相采用举办各种特色的节日、加强媒体宣传攻势、定做形式不同的宣传材料等形式,一个又一个的宣传战役,从形式上看,这反映了政府部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前卫意识,但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政府部门在推广宣传地方产业优势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其一是,很多地区的推广项目,其实就是政府部门在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动员群众一窝蜂搞起来的“政绩工程”,因而所谓推广注定是要失败的,其二是,我们发现,不少的推广宣传是重复性的和各自为战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没有对符合区域化经济发展整体运营目标的宏观把握,其三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宣传推广活动,大部分只是满足于在局部制造声势上,由于人力资源上的缺陷,对于各种产品终端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缺乏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更缺乏做深做细终端用户推广工作的意识和经验,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没有人力资源来保障其实现这个职能,而且,从根本上说,一条龙的市场化推广工作,也不是政府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能。
地方上的优势产业的一条龙的市场化推广工作,交给咨询公司去做,这显然体现了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和趋势,可以由政府的计划部门制定统一的市场推广工作,然后采取招标方式,交由咨询公司去承担,并辅之以必要的事后审计和监督验收,政府也可以有计划地扶植一些善于从事公共产业和事务推广工作的咨询公司。而咨询公司也应该与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主动 地将成体系的推广计划送达政府的决策机构,以期使之纳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经济统筹规划体系,从而实现政府和中介机构的有效联合,以各自的优势结合来实现西部制造加工业的进步和繁荣。
文/王道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