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尽管全文还没有公布,但是会议提及的一些内容已经给外界足够的想象空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日期一拖再拖。从2014年底到2015年3月底再到4月底,“靴子什么时候落地”不断撩拨着大家焦急等待的心。
虽然4月底还是没有正式出台,但来自权威媒体的公开消息称,随着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最后一环通过之后,靴子就要落地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财政部估算出的未来六年42万亿元投资数额更让三地多个行业亢奋起来。不少业内专家甚至惊呼,如果这些巨量投资落地,那对京津冀区域将是难以估量的强刺激,其中包括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将快速被调动起来。可以说,站在利好政策高地,三地的协同发展从起步就动力十足。
产业资本多方位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日前正式通过。作为高层力推的国家级区域规划,京津冀协同规划将带来巨量投资,该板块依旧值得关注。
相关权威人士介绍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规划从“对接”入手,提出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络的目标,在公路、港口、航空、城市公交等方面同步推进,计划到2017年客运专线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
事实上,作为我国三大城市圈之一,京津冀的发展一直滞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自2014年2月习主席提出要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冀的发展进程走上了新轨道。2014年8月,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内“三大支撑带”。2015年2月,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预见京津冀一体化即将进入政策落地期。
无独有偶,2014年1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张高丽副总理强调: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来自环保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8席。由此,三地协同治理环境已是迫在眉睫。
先期投资向环保倾斜
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兰虹看来,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项目。在未来42万亿元的投入中,先期规划已经走在前面的环保领域肯定会获得投资倾斜。“不可否认,42万亿元的总额比很多人预想的都多,但实际上,通过本次中央政治局通过的规划不难看出,中央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很多环境专家预想的有所不同。”蓝虹表示。
蓝虹分析称,如果单纯是在区域内对污染联防联控的话,河北势必要大规模的压缩产能。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治理的投入,主要是从解决现有问题的角度去评估,比如帮助当地扶持新的产业,加大对原有治理的技术投入。
“然而,区域规划出台后,京津冀区域未来的人口增长、城市规模发展都要比预想速度快,因此,区域内对于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仍然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就决定未来区域环境治理不能光靠减产,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而这些环保项目的投入非常高,诚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至少在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蓝虹指出。
蓝虹还预测,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固定在财政支出3%是比较理想的,42万亿元中如果也能保持这一比例的环保投入,相信未来几年,京津冀多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将迅速提高,城市污染处理基建也会明显扩容。
优化空间布局催生投资机会
而按照中央政治局的设想,京津冀将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这无疑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多家机构一致认为,这将给房地产、建材、环保等板块带来确定性投资机会。
对于外界预期的投资盛宴,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尔娟说,京津冀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至少在交通和生态领域肯定需要协同进行投资。但换个角度来看,规划将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之分,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关键的点在于如何进行有效投资,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祝尔娟说道。
知名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京津冀所带来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当前京津冀的铁路轨交建设处在强化和调整阶段,对于城市和区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起到加强作用,并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的一体化发展。
祝尔娟认为,京津冀区域内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加重了公路压力,而公路运输过分依赖国家高速公路,导致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频发、拥堵严重,并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祝尔娟在其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2015中建议:必须对京津冀地区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与对接,通过“联”促进“流”。
此外,京津冀的生态环境一直为人诟病,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问题,使得生态领域投资也将成为三地协同联动所要首先解决的棘手难题。
李慧勇说,预计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时,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循环产业、生态修复产业、生态农业将获得新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