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境外资产严监管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向来是国资管理的重点。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企在改革创新、淘汰落后产能、重组整合、压缩管理层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一些国企也存在内控机制不健全、部分经营投资项目风险较大等问题,会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这其中,境外资产的监督管理尤其关键。王文斌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强调要加强对国企“走出去”的统筹协调和监管,不能让走出国门的企业成为“脱缰的野马”,不能让国企海外经营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严防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中的资产流失。
十八大以来,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就先后对67家中央企业的793个境外项目开展了监督和检查,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6个,检查涉及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55万亿元,涉及的合同额有4900多亿元。
北京科技大学企业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何维达向本报记者分析,近两年,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确是大势所趋。但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时存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亏损严重,甚至谋私利的情况,这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在到了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的时刻,监管的真实有效性十分必要。
混改试点正有序推进
当前,****进入第三批次,下一步进展也备受关注。据王文斌介绍,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已经确定,含中央企业子企业10家,地方国有企业21家,重点领域混改试点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在前两批试点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开展了一次大规模调研,对试点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个就涉及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降杠杆”问题。
王文斌说,中央企业这几年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资产负债率总体可控。国资委采取了“五控”措施,即控行业标准,设定不同的行业负债率警戒线;控财务杠杆,保证资金流安全;控投资规模;控风险业务,对融资性贸易、金融衍生品高风险业务进行调控;控财务风险等。“近年来,中央企业没有发生重大的财务风险。”王文斌说。
在何维达看来,混改和“降杠杆”的推进,都将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混改来说,这将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扩大融资规模,进入的民营资本也有望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有所推动;而“降杠杆”则在于把控风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下一步还要提升国企管理水平;推进国企在落实质量、效益优先的要求中发挥作用,发挥国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是混改进度甚至决定能否混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很多国企领导的顾虑之一,也是决定混改交易对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难处理的事项之一,总之很难很重要。
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国企的债权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积极开拓各种渠道,对不良债权进行处置。充分利用资产平台处置公司,加强与中介机构沟通合作。在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混改相关的三大平台公司,津联主要承接制造业集团混改后的国有股权,履行授权范围内的股东职责。打造混改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整合基金等基金集群,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开展资本运作,支持优势企业整体上市挂牌或核心资产证券化。国兴主要承接****或上市过程中剥离的不良资产和同业竞争资产,推进要素剥离类的重整混改。加强与市场监管、司法、产权及各类中介机构的协调沟通,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支持国企通过兼并重组、清算注销、依法破产等市场化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通过招商引资,有效盘活整合出清企业的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存量资源;通过整合培育,将符合条件的资产注入优势企业或上市公司。津融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平台。发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牌照功能,加大处置力度,提升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的业务总量和盈利规模,化解金融风险,帮助消化产业集团债务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