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不是“脚气病”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我国不少地区常将脚癣称为“脚气”,在老一代人中还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脚气”是身体的“出气筒”,是不能治好的,治好以后会得其他大病。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性”脚气。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性”脚气。
“脚气”:真菌引起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脚癣是一种由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这些浅真菌又称皮肤癣菌.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南方比北方发病率高。香港是世界公认的脚癣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所以很多人将脚癣称为“香港脚”,但上海人则常称它为“脚气”或“脚湿气”。由此可见,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条件。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或长筒靴,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共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引起脚癣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脚癣传播的常见场所。
根据临床表现,脚癣大致可分为水疱浸渍型和鳞屑角化型两种。水疱浸渍型多发生于夏季,小水疮常位于趾缝、足底和足侧,自觉瘙痒;浸渍、糜烂常见于第3、4和第4、5趾间,患处皮肤发白、表皮剥脱,露出基底潮红的糜烂面,有少量渗液,有时开裂,常有臭味。这种类型的脚癣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和丹毒。鳞屑角化型多见于冬季,或在冬季加剧,其表现为皮肤干燥,角化、脱屑,病期越长,角化越明显,尤其是脚跟及脚底两侧,小趾或趾间。发生皲裂。疼痛难忍,妨碍行走。老方患的可能就是这种类型的足癣。
过去没有治疗脚癣的特效方法,所以很多人失去了信心,而现在有很多新的高效抗真菌药物,脚癣是可以治好的。外用药物有咪唑类抗真菌制剂,联苯苄唑、环吡酮胺等效果都很好;内服药物中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等短期即可见效。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预防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治疗措施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着,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脚气病:少了维生素b1
1630年,一位叫邦突斯的荷兰医生首先发现了脚气病。按照他的解释,当时“脚气”的意思是指绵羊,因为“患这种疾病的人,在走路时像绵羊一样膝部摇动和腿抬高”。1882年,日本的一位将军观察到许多船员发生脚气病。并注意到食物的质量对此病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在给船员每日的白米口粮中添加肉、蔬菜及面包后,发病者的数量大大减少。
现已研究证实,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维生素b1(硫胺素)常与其他b族维生素同存于食物中,属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多种酶系统活动,尤其在碳水化合物氧化产能过程中起作用。体内储存不多,易发生缺乏。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一种以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消化系统症状以胃纳差、便秘为主,病情发展后可出现肠蠕动减慢和腹胀。循环系统表现包括心脏肥大和扩张(尤其是右心室)、心动过速。以及腿部水肿。轻度脚气病时,神经系统仅表现为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眼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枢和周围神经炎症状。引起精神错乱、眼肌麻痹,甚至昏迷。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两侧对称性的脚趾感觉异常、足部灼痛、腓肠肌痉挛、触痛、蹲坐位起立困难等。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粗粮、豆类、瘦肉等食物中。体内一般不会缺乏。但是,如果长期进食精白米、淘米时过分搓洗,就会引起维生素b1缺乏。由于维生素b1缺乏症与脚气没有关系,因此老方服药后脚气自然没有好转。
病因
1、饮食摄入不足。尤其食用精碾白米,而缺乏肉类、豆类时,易引起硫胺素缺乏。
2、由于酗酒、各种胃肠道(如慢性腹泻、肠结核等)或其他疾病(如长期发热、甲亢等)引起的摄入过少。
3、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孕母、乳母,或摄食碳水化合物较多者和有发热感染时,需要维生素b1增加,如不补充,易引起缺乏。
治疗脚气病首先应纠正病因,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粗粮)。同时可以回服维生素b1,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严重者应肌内注射,同时应补充足量的其他b族维生素。硫胺素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酵母、肝、肉、鱼等食物中,谷类多存在于外胚层(糠、麸)中,精制白米中损失多。碱性溶液中加热易分解而失去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