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贵州企业在进行中长期外债备案登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疑问点:
政策理解方面
对于“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如何判断(特别是涉及复杂业务结构和经营地域分布的企业 )。比如企业在境外有大量业务但一些关键指标如资产等部分指标占比超过规定比例,是否必然要备案登记。
不太明确外债资金用途中哪些属于“投机、炒作”等违规行为的范畴,担心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意识违规。
对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要求,在企业实际运营和资金往来中界限不够清晰,难以把握。
申请流程方面
提交申请后审核时间较长(长可达3个月),可能影响企业融资安排和业务进度,企业不确定如何提前做好规划和与相关合作方沟通协调 。
对于补齐补正通知,如果企业对需要补充的材料内容理解不到位,或者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材料(如涉及境外文件获取等)如何处理。
网上申报系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系统故障、数据提交不成功、文件格式不兼容等技术问题。
主体资格及相关责任方面
企业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近三年因涉嫌犯罪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依法立案调查的情形如何准确界定和知晓 。
中介机构责任明确后,如果中介机构在核查过程中出现遗漏或难以核实的情况,责任如何划分和承担。
企业内部如果决策层发生变更(如股东会、董事会成员)在备案登记前后发生变更对备案登记效力及后续责任的影响。
资金相关方面
外债资金进入境内后,涉及外汇兑换、资金划转等环节,对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和银行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效率低下或出现违规风险。
若企业外债资金部分闲置,在符合规定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合规的短期理财等操作存在困惑。
对于除银行类金融企业外,外债转借他人在已载明相关情况并获得批准的情形下,审批难度和流程不确定性担忧。
文件及信息提供方面
境外机构提供的文件资料(如境外主体财务报表、法律文件等)真实性、准确性验证困难,以及公证认证等手续繁琐。
要求的承销机构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和真实性承诺函以及机构法律意见等新增文件,其内容深度、广度和形式标准不明确 。
企业自身经营及财务情况说明中,对于关键指标的披露程度和口径没有明确指导,担心审核中因表述和统计问题影响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