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是中央抓稳定、促和谐,增强执政能力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并把 “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同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也是维护群众利益、保障项目实施的重要体现。通过对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例如,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决策失误引发的社会动荡。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应评尽评,凡是按规定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未经评估不得作出决策。并且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估,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全面分析论证,科学客观评估,实事求是反映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稳定风险及其影响程度。
二、分析报告工作实施指南(一)制订工作计划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调查、风险识别、提出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措施后风险等级判断这四个核心步骤。工作初始,需根据项目情况成立工作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拟定分析报告编制工作计划,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同时拟定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方案及风险分析报告大纲。在此过程中,初步识别风险因素,如项目可能面临的政策变化风险、资金短缺风险等,并拟定相应的防范、化解及应急措施,初步确定风险等级。例如,对于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有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可通过调整施工时间、优化交通疏导方案等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二)收集项目资料业主单位需提供多方面的文件资料。包括项目已完成相关手续的资料及文件目录清单;项目相关的立项批复和附件,涵盖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的文件和会议纪要;项目征 (用) 地情况,明确征 (用) 地位置、数量,判断工程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当地土地规划及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及海域使用情况等。此外,还需提供拆迁情况,包括房屋和附着物种类、数量、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或居民就业及生活情况;土地房屋征收补偿程序和方案;安置房源数量和质量;管线和绿化迁移方案、补偿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工作会议通知和与会单位名单等。以某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这些资料对于全面了解项目情况、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至关重要。
(三)社会调研围绕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对相关利益者展开调查。社会调研方式多样,有走访、问卷调查、当面听取意见等。开展调研时,要向调研对象说明项目背景、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项目情况,以便其了解真实情况,表达真实意见。注重调研对象的广泛性,确保涵盖不同利益群体,如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注重针对性,针对项目可能影响的特定群体进行深入调研;注重代表性,选择能够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调研对象。例如,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调研中,既要走访沿线居民了解噪音和出行影响,又要听取相关企业对交通改善带来的商业机会的看法。
(四)风险调查意见征询会邀请相关部门、相关利益群体的代表召开意见征询会。介绍项目情况,就项目情况进行沟通与讨论。针对利益相关者的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等方面,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全面查找,识别出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风险因素。例如,在一个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意见征询会上,可能会发现企业对环保措施的担忧、周边居民对噪音和交通影响的不满等风险因素。
(五)编制分析报告初稿结合搜集资料、社会调研的结果及工作会议的讨论意见,初步识别风险因素。制定防范、化解及应急措施,评定风险等级,编制分析报告初稿。分析报告内容丰富,包括项目概况,如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方案、节能方案、投资方案等;编制依据,明确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风险调查,涵盖项目四性分析、社会调研的范围及方法、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风险识别,针对利益相关者对项目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查找并分析潜在风险因素;风险估计,根据风险因素的成因、影响、分布等情况找出主要风险因素,判定其风险程度等;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针对主要风险因素研究提出风险防范化解措施;风险等级,依据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综合判定落实措施后的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总结风险分析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六)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相关单位、人员及专家参与座谈会。对识别出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例如,对于一个大型能源项目,专家可能会指出能源供应稳定性风险,并提出加强能源储备和多元化供应渠道的建议。对项目初始风险等级判断打分,对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 (p)、风险影响程度 (q)、重要性 (权重 w) 进行打分。对项目风险防范化解措施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分析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后,各风险因素可能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重新对发生的概率 (p)、风险影响程度 (q)、重要性 (权重 w) 进行打分。
(七)修改和完善分析报告根据座谈会对风险情况的分析、各方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分析报告。报告中应阐述拟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主要结论,为拟建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包括拟建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如政策变化风险、环境影响风险等;主要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如加强政策跟踪、优化环保措施等;拟建项目风险等级,明确项目的风险程度;对落实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的有关建议,如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公众沟通等。
三、评估报告工作实施指南(一)接受政府委托相关委托对分析报告进行评估后,需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示内容可以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已经采取的防范化解措施等。通过公示,可以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在公示期间,应设立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如电子邮箱、电话热线等,方便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及时对公众的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纳入评估工作中。公示结束后,正式开展相关评估工作。
(二)制订评估方案成立评估工作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评估工作组成员应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项目业主代表等,以确保评估工作的性和全面性。拟定评估工作方法,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等。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既要涵盖项目涉及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如被征地农民、周边居民等,也要包括可能受到间接影响的群体,如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同时,初步识别风险因素,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并拟定相应的防范、化解及应急措施,初步确定风险等级。例如,对于一个工业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废气排放超标、噪音扰民等,可通过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调整生产时间等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并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初步确定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
(三)收集项目资料全面收集并认真审阅项目相关资料,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筛选。业主单位需提供的资料包括项目已完成相关手续的资料及文件目录清单,如项目的立项批复、规划许可、环保审批等文件;项目相关的立项批复和附件,涵盖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的文件和会议纪要,这些文件可以反映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项目征 (用) 地情况,明确征 (用) 地位置、数量,判断工程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当地土地规划及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及海域使用情况等,对于涉及征地的项目,还需提供征地补偿方案、安置措施等资料;分析报告,即前期编制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该报告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对相关利益者展开调查,围绕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对于一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走访沿线居民了解他们对项目建设的看法和需求,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项目的支持度,召开座谈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探讨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解决方案。
四、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具体内容(一)合法性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首先要考察项目的合法性。项目的决策和实施应符合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符合国家和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文件,符合法定程序,申报要件齐全、真实、有效。例如,在某重大工程项目中,需审查其是否取得了完备的立项批复、规划许可、环保审批等文件,确保项目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据统计,约有 [X]% 的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是由于项目合法性存在问题而引发的。如果项目合法性不足,可能会导致公众对项目的质疑和反对,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合理性合理性方面,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长远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同时,要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意愿,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例如,在城市规划项目中,要考虑新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为地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以某城市新区建设为例,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多次调整,确保项目既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又能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可行性可行性主要考察项目是否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对群众要求进行听证的事项是否经过听证,措施是否完善,是否为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要评估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有保障,能否确保连续性和稳定性,时机是否成熟。据相关数据显示,约 [X]% 的项目由于可行性不足而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难,甚至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对于某大型水利工程,在项目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方面,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四)可控性可控性要求项目的决策与实施项目是否会引起被农民、周边居民及相关权利人的严重不满,可能出现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是否有应对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例如,在工业项目中,要考虑废气排放、噪音扰民等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应急预案。以某工业园区为例,建立了风险预警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化解,确保事态不扩大。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提出具体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化解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听取意见、认真分析预测、确定风险等级、编制评估报告、制定工作预案等方面。应急预案则应包括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和预案的制定,可以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