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审查与更新
建立审查机制:规定定期(如每年或每半年)对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包括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从不同角度评估作业指导书是否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关注法规和标准变化:及时跟踪国家和行业的法规、标准更新情况。例如,如果相关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发生变化,实验室涉及食品检测的作业指导书就需要相应修改,确保检测方法和要求符合新法规。
基于内部反馈更新: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反馈作业指导书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例如,操作人员发现某个步骤的操作细节不明确或按照现有流程无法得到准确结果,应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编写人员,以便更新。
方法验证:当作业指导书中涉及新的检测方法或实验技术时,要进行方法验证。通过与已知标准方法对比、重复实验等方式,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如在引入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技术时,用已知基因型的标准样品进行测试,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人员培训与试用:在更新作业指导书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新内容。同时,安排一段试用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例如,更新了仪器操作流程后,让操作人员在培训后试用一周,观察是否能顺利完成操作并得到正确结果。
明确版本标识:作业指导书应明确标识版本号和发布日期,方便使用者识别最新版本。例如,版本号可以采用 “X.Y.Z” 的形式,其中 X 表示重大修订次数,Y 表示中等修订次数,Z 表示小的修订次数。
记录修订历史:详细记录每一次修订的内容、原因、时间和修订人。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追溯每个步骤的变化历程,也有助于理解当前规定的背景。例如,记录 “在 2024 年 3 月 10 日,因更换新的检测仪器,对仪器操作部分进行了更新,更新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