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
中国是养猪大国,但并非养猪强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生猪生产效率较低。从总量占比上看,按照2011 年生猪生产数据计算,中国年初生猪存栏量占全球的58.4%,而全年所生产出来的猪肉总量却仅占49.05%。与此同时,美国的生猪存栏量仅占8.24%,但其猪肉产量占全球比例却超过10%。
中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的数量上。2005年部分欧盟国家每头母猪年供上市商品猪大多在20头以上(参见表1),2011年美国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也有19.7头,而2011年中国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只有13.4头(参见表2),是欧盟的67.0%。我国每头母猪年供出栏猪与欧盟、美国差距巨大。
(二)疾病只是表象非根本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造成中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每头母猪提供的出栏猪少,疾病是罪魁祸首。疾病的确是造成中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但它只是表象非根本原因。猪病猖獗的背后另有原因:一是未经本土化改良的外来种猪品种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养猪环境、条件和特点;二是猪病问题与大量从国外引种关系密切。
(三)品种问题被严重忽略
影响生猪养殖效率的有五个方面:品种、营养、疾病防控、设备设施和管理。其中品种问题至关重要,大多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品种对生猪养殖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说:“我们对养殖户50年的养殖数据统计分析,在所有因素里面,品种的贡献率对养殖达到了40%-45%左右。
在同样的环境,用同样的饲料,同样的管理,不同的品种产生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品种对生猪养殖的影响、贡献率都是非常大的。
假如某饲料喂养的年出栏猪有100万头,即大致需要5万头母猪(按照每头母猪每年提供20头商品猪来计算, 5万头母猪一年提供出来是100万头),如果一头母猪每年能提供21头商品猪,那么一年出栏就是105万头,无形之中就提高了5万头出栏量。这种潜力是无形中的,而且是持续的。如果你的品种质量提高了,产品数量增高了,不仅今年增加了5万头,明年、后年的产量、潜力价值就发挥出来了。同时,饲料转化如果是3:1或2.9:1,100万猪的规模一年节约的饲料可从3降到2.9,节约的饲料就是1000万公斤(当然饲料消耗与饲料、管理、防疫和品种都有关系)。品种的影响、贡献率对科技养殖非常大。”
我们非常认可黄院士的观点。品种对于生猪养殖效率的重要性被严重忽略了!
有人可能会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是大量地引入了国外以杜长大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吗?我国生猪养殖的良种化率(应用外来品种)不是已经达到了70%吗?
确实如此!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外来品种种猪对于中国本土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应该承认,外来种猪对中国养猪业的贡献是不容否定的。我国大量引入的国外优良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地方猪种平均日增重453克,外国猪种平均日增重667克)、瘦肉率高(地方猪种体重90公斤时瘦肉率45%以下,外来种猪达60%以上)的优点,对满足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的增长、对国内猪品种的改良、对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外来种猪对中国环境的不适应使得其优良的性能不能很好地表现,应激反应大,死亡率很高。
适应性差,再优良的遗传潜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与劣种无异。而品种是影响生猪养殖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认为未经本土适应性改良的外来种猪是造成中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正是本白皮书要揭示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外来种猪的适应性,并在猪种这个层面上解决问题,中国生猪养殖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