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的特点与历史背景
15世纪末,堑壕出现于欧洲战场。19世纪,俄国和法国军队已将散兵壕写入战斗条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军队开始应用堑壕,与铁丝网等障碍物相结合,沿阵地正面构成绵亘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阵地体系与防坦克壕、地雷场等障碍物紧密结合,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战争中,堑壕仍大量运用于战场。
400米障碍中的壕沟的长、宽与深度都是2米,沟壁是垂直面,这是对战场中堑壕的一种模仿,同时也兼具训练战友攀爬能力的功能。
实战中,堑壕的真实深度包括壕沟本身的深度和胸墙的高度的总和,我国对堑壕要求的规格是1.5米(壕沟深)+0.3米(胸墙高)≈1.8米,其对应到400米障碍中即是2*2*2米的壕沟训练。
35m处设置独木桥1座,52m处设置分水器线,放置分水器1只(正面放置),出水口向前。
90m处设置水枪放置线,95m处设置结绳架2个(结绳架横向平齐放置,6个绳架勾上各放置1根结绳),100m处放置60Kg假人1具(平放在垫子上),120m处设置假人放置区(2mX1m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