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指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长的一段,也是功能重要的一段。肠道既强大又脆弱,身负多重功能,又易受多种疾病困扰。
尤其夏季到来,撸串聚餐的频率大大提升,本就“爱闹脾气”的肠道更容易不堪重负,此时建议大家应注意给肠道“减负”。
肠道是个容易“激动”的器官
肠道不但“搬运”食物、排出代谢废物,肠黏膜中还广泛分布着神经网络结构,还是指挥肠道运动、吸收、内分泌、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
免疫系统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防守系统也驻扎在肠道,仔细分辨对身体有害的细菌。
肠道身兼数职,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它一言不合就爱“发脾气”。
肠道“激动”,有什么后果?
肠与外界相通,且“环境优雅”,非常适合微生物居住,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微生物争先恐后的前来“定居”。
在肠道内,它们的数量超过百万亿个,是人体细胞数量的2~10倍,其中细菌占主导地位,故又称肠道菌群。
在微生物王国里,有些菌种对人体是不利的,如产气荚膜杆菌可引起气性坏疽、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有些菌种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双歧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代谢产生乳酸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繁殖,刺激肠蠕动。
如肠道健康,致病菌会受到有益菌群的抵抗,随大便排出。
如肠道闹脾气,屏障功能受损,致病菌就会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进入身体各处,继而引发多种疾病。
研究发现,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在内的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教授梅耶·梅尔博士研究发现,肠道内的微生物还与自闭症、抑郁、焦虑等有关,迷走神经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这5种病,爱找上肠道!
肠道承担着人体中很多重要角色,因此很多疾病会在这里发生。
◎大肠息肉
肠道息肉就像身体里的“dingshizhadan”,应尽早“拆”除。如果在息肉腺瘤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肠癌。如果未切除肠道息肉,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4倍左右。
患者一般无症状,可能出现轻微或不典型的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另外还可能有便血、黏液血便等。
◎炎症性肠病
这类疾病虽然可在胃肠道任何部位发生,但一般多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其中以18~30岁和70~80岁为高发年龄段。
患者也会有腹痛、腹泻等问题,但症状更为严重,同时也可能合并有发热、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
◎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及早发现、及早诊断是控制大肠癌的关键。
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值得注意,如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带血及黏液,有时患者会有便秘、腹泻、中下腹部疼痛等情况。
◎肠梗阻
肠梗阻就是肠道“堵”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晚期还可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小肠问题以肠梗阻较为常见,可分为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情绪波动大、自身压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简单来说,肠道激动就是肠道蠕动过快或者发生痉挛,常见的两大症状是腹痛和腹泻。蠕动过快导致腹泻,痉挛导致疼痛。
患者的症状一般与排便有关,如排便后腹痛减轻或加重等,那么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
护肠道,别错过这个检查!
正常人一般在40岁起就该注重肠道检查。大约80%的肠道病变发生在大肠,结肠的病变可以通过结肠镜直接观察到。
从结直肠癌预防的角度,我国指南推荐40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直系亲属患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者要更早进行筛查。对于近期有报警症状者,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消瘦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消化道的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多种手段,根据不同部位,消化内镜包括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乙状结肠镜等。
由于没有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查出所有问题,也没有一种检查会准确,因此医生会根据年龄、症状、耐受程度的不同,建议患者选择相应的检查手段,从而综合分析进行临床判断。
4个超实用的护肠道建议
为帮助肠道更好地“工作”,建议大家在饮食起居上注意:
1
均衡饮食
充分考虑膳食成分、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应尽量选择新鲜健康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
2
喝足够的水
水是肠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生命之源。人体的大多数组织和器官都需要水来保持正常的功能和活动。对肠道来说,水的作用。
3
远离烟酒
烟草和酒精对肠道健康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尽量远离烟酒,保护肠道健康。4
适当运动
建议每天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车等。
肠道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日常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均衡饮食、喝足够的水、远离烟酒、适当运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药物等方式,保护肠道健康,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粪便检查、肠镜检查和肠道菌群检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肠道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