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向东和他的原煤雕刻艺术
本报记者 赵永宏
煤雕是我市一种独特的旅游工艺品,它以其精湛的雕工、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而受到国内外客商和游客的好评。而原煤雕刻却是又一种新颖的技术,它以原煤为原材料,以浮雕、原雕的形式,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在全国独树一帜。它的研制者就是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盛向东。
走进盛向东的魏景雕刻工艺工作室,就如同走进一个艺术世界,一组组用原煤雕刻而成的各种煤雕艺术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盛向东告诉记者,原煤雕刻和煤矸石雕刻的不同之处在于,原煤雕刻经过焦化处理,使用寿命长,成型好,表现力强,是煤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难怪正在参观的美国文化界人士威廉先生发出如是赞叹:图案精美,古朴自然,看似一块煤,实则是一件至美珍宝,太神奇了!
盛向东告诉记者,他涉足原煤雕刻,纯属偶然。起初他可以说是大同泥人的先行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20多岁的时候,经常看母亲制作一些布老虎、鞋垫、泥人,父亲用贝壳、海螺雕刻一些花鸟虫鱼,觉得很新奇,受此影响,他开始学习先用泥人制作一些小玩艺,当时正流行电影《七品芝麻官》,于是他据此制作了他的第一件泥人作品“七品芝麻官”,作品一上市,就受到众多市民的青睐,成为老少皆宜的一件艺术品。从此,他尝到了涅泥人的乐趣,这一“涅”就是20多年。他将“大同泥人”涅出了味道,涅出了品位,涅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泥人之路。正当此时,他偶然翻看了父亲曾经制作过的一些“贝雕”作品,好琢磨的他忽然想到,身为煤矿工人的他,何不试着在煤上做做文章,“别人利用煤矸石雕刻,我为什么不在原煤上雕刻,将原煤艺术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于是,说干就干,他夜以继日地查资料,做笔记,写心得,一遍一遍地探究原煤的制作工艺。为了将作品制作得更加精致,他的指甲磨突了,手磨出了茧子,他也毫不在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他的第一件象征着“和谐、富余”的原煤雕刻作品《鲤鱼和荷花》诞生了。从此以后,他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原煤雕刻工艺品成为他努力的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自主研发,我发现,原煤雕刻不仅是旅游工艺品,更是厂矿、宾馆、民居的装饰品,而且还可以成为公园、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盛向东认为。近年来,已有省内外多家大型企业邀请盛向东和他的魏景雕刻工艺工作室量身订做工艺品和标志性雕塑。
盛向东是一名思考型工艺大师,他不仅在原煤雕刻上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而且在砖雕上也在不断琢磨。2006年,他成功开发出一种不用占用土地资源、不用煤火烧制作的《免烧砖雕坯材》的新技术,这种技术于2009年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5月正式获得专利申请。“现在这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型古建筑装饰、装修之中,这是一种节约土地资源、不用火烧制的创新技术。”盛向东表示。
小笔筒 大文化
本报记者 赵永宏
一件工艺考究的笔筒,可以引发人们对文化的感悟,对艺术的收藏,因为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笔筒,而上升为一种具有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大古都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近日隆重推出的“大古都工艺系列笔筒”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笔筒。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这些产品已被陕西、河北、河南、北京、辽宁、内蒙古等地客商订购8000余套。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大古都工艺系列笔筒”整合大同工艺美术资源,挖掘大同历史文化积淀,探寻大古都艺术市场,主打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大同风采,可以让人欣赏到制作材料不同、制作工艺独特、制作式样别致的“笔筒”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集中体现,其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而有之,可谓“中国气派、中国品牌、大同特色、大同风格”。该系列产品目前已推出“八骏图”、“清明上河图”、“二龙戏珠”、“九龙献瑞”、“龙凤呈祥”,以及再现我市各县区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笔筒。
近年来,大古都艺术工程有限公司秉承返璞归真的艺术境地,追求经典艺术真谛,以朴实引发灵感,以灵感创造艺术,艺术源于淳朴生活,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及发展中国艺术礼品实用化、实用礼品艺术化为己任,不断创造新技术。秉承“为艺术创造价值、为实用赋予艺术”的设计宗旨,大胆突破,以古为鉴,不断引发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