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粗放,未安装定位设备,仓储、运输、订单等管理环节信息化系统缺失,因此冷链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实现食品的溯源追踪、落实食品的安全责任的有效手段,有望促进冷链企业设备的升级改造。
终端消费者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冷链物流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对更为安全的食品的价格溢价和购买意愿不断上升,而信息化覆盖、智能化控制正是实现这一需求的必要手段。此外,政府监管检查措施也更为严格,尤其是加大了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检查力度。
智能化、信息化是增进盈利能力的手段,能提升整体流通性冷库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货物能耗水平,有助于经营者分析冷库库存情况和冷库利用周转率,为管理精细化做铺垫;有助于冷链企业从仅仅提供运输、储藏等低附加值功能服务,向提供信息、管理甚至咨询服务延伸,提升整体服务价值。
众所周知,生鲜食品容易腐烂变质,而消费者对食材品质与安全性的高要求,使得物流运输能力成为整个生鲜行业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冷链物流”成为各路商家竞相布局的焦点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已是大势所趋。
其实,从宏观层面分析,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因素主要分为三点:
1.经济因素:新型商业形态持续发展;消费习惯不断变化;年轻消费者群扩大;加工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产品花色、品种不断翻新。
2.技术因素:原料采购环节、产品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信息控制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体系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
3.政策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如《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等等,在我国政策的主导下,将逐步建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订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