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我省的传统农业大市,既是全国最大的水果、北运菜、罗非鱼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粮食生产、生猪养殖基地,每年农产品产出总量1000多万吨。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便逐步暴露出来,突显茂名农业是“大而不强”。为切实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近年来,茂名市质监部门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使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全市已逐步建立起农业标准的制订、推广、监督和评价体系,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效益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是抓好如下工作: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市质监部门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工作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地位和作用,经常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农业标准化工作,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我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后印发了《茂名市农业标准化“十一·五”规划》、《茂名市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我市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建设,带动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投入。
二、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制定标准,完善大宗农产品标准体系 市质监部门积极协调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成立专家组,根据地方农业特色着力研究制定标准。在前些年已制定荔枝、龙眼、香蕉等特色农产品标准的基础上,近年来扩大了农产品标准的覆盖范围,使其涵盖大宗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全市目前共发布了市级农业地方标准63项。全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均相应编制了企业内控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这些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农业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相配套,形成了覆盖茂名主要大宗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体系。如我市对蔬菜农产品进行了连续4年多的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4.6%或以上。
三、加强培训和示范带动,促进地方标准贯彻实施 在完善大宗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我市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和依托,加强培训和示范带动,促使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一是通过电视、报纸、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二是编发农业标准化宣传资料,近几年来向农民群众派发农业标准化宣传资料20多万份。三是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到各示范区、种(养)殖基地举办标准化知识讲座,结合实际,现场演示。几年来共培训农民15万人次。四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培养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发挥他们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9个,辐射带动农户60多万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面积达13.56万公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年产出农产品128.6万吨,产值50.4亿元。在去年举办的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上,产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茂名罗非鱼、水东芥菜等产品受到了客商的欢迎和追捧。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一批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和新产业 我市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下,质监、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重大农业技术的协作攻关,对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支持有关生产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按“科研、标准、产业化三同步”的要求,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例如,我市伟业罗非鱼标准化示范区与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于2006年首次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罗非鱼良种——吉奥罗非鱼。由该示范区制定《吉奥罗非鱼 亲鱼》、《吉奥罗非鱼种苗产业化生产操作规程》等系列标准,使该科研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带动农户养殖面积达到1.7万公顷,产品大部销往省内外,还出口东南亚部分国家,年带动社会产值超15亿元。
五、标准化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大力培育农产品名牌 为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开发、培育、创建品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我市出台了《茂名市“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奖励实施办法》,凡获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市政府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以此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农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5个,7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8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农业类)22个。化橘红、水东芥菜两个农产品先后被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局标准化科、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