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是个对当官没有兴趣的人。工作10年来,他一直享受着作为一名业务骨干的愉悦,与世无争,认真工作,与上司、同事都保持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关系。直到有一天,进公司不到四年的年轻人韦山当了他的顶头上司,孙健心里的平静被打乱了。
韦山刚进公司时还跟过孙健一段时间学习业务,算是孙健的徒弟。孙健说,本来谁当上司他都无所谓,韦山如何爬到现在的位置他也不在乎,但他觉得韦山不尊重老同志,经常用命令的口吻说话,还经常瞎指挥,实在看不过去的孙健跟他拍过两次桌子。
有一次,孙健工作出了点小问题,韦山完全不留情面,公开点名批评他。孙健觉得韦山是借题发挥,只不过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谁是领导,不要摆老资格。忍无可忍的孙健终于递交了辞职信。
徒弟上司批评师傅工作上的错误,是借题发挥吗?是师傅心有不平,还是徒弟做错了?”
笔者认为:出现上面的尴尬局面这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文化有:“三不喜欢,三不在乎。三不喜欢:一、不喜欢扩张。二、不喜欢失控。三、不喜欢极端。三不在乎:一、不在乎公共空间的关系。
二、不在乎真假。三、不在乎创新。”
在这个事件中,中国文化“不喜欢失控”在师父潜意识中起了主导的作用.师傅认为,一日为师,终日为父.象父亲一样的师父,再怎么不对,象儿子一样的徒弟,怎么能批评呢?至少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不管徒弟说的对与不对.这时中国文化,“不在乎真假”、情大于法(厂的有关规定)的潜意识在师傅的心里起了主导作用,作为师父又说不出口,才会出现上面的局面。
作为师傅要转变父为子刚的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树立民主的观念;话语权是平等的观念;作为师傅第二个要转变的是“不在乎真假”、情大于法(厂的有关规定)的观念。树立谁说的对听谁的,坚持真理的观念。
作为徒弟上司的作法是不敢恭维的。因为您是在中国做事。您一定要了解中国文化,讲究方式方法,讲究场合。决不能因为你说的对,就不去讲究场合、方式。这样,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不好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