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歷史可以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最早見諸史冊是在唐代咸通三年(862年)出使南詔的唐使樊綽所著《蠻書》載曰:[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普洱茶在唐代便已廣銷四方,宋、元時期,歌詠普洱茶的文人詩句更是比比皆是。到了明代,原為集散地的[普洱],正式載入史冊,成為雲南六大茶山所產茶品的代名詞。明末清初,普洱茶大量外銷日本,東南亞,且隨著普洱茶成為皇室貢茶,發展更為蓬勃。
在普洱茶的重要消費地之一的康藏地區,自古畜牧,以肉為主食,最重要的飲料為[酥油茶],這種添加茶葉的乳品,藉由茶葉有助消化、解油膩、去熱止痰的作用,維護著藏人的健康,所以《明史·朵甘傳》載:[其地皆食肉,倚茶為命]。有清一朝,雖然來自全國的貢茶甚多,但皆為小葉種茶,由於清廷的皇親國戚多是遊牧民族出身,對於來自原始森林的大葉種茶那重濃釅的茶味,性溫氣烈,消食解膩最為喜愛,因此多次賜匾(今日易武車順來茶莊尚保有[瑞貢天朝]匾額)。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當時清廷規定,六大茶山每年需上繳[八色貢茶](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瓶盛芽茶、蕊米、匣盛茶膏),每年上貢高達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斤。
清雍正七年,清廷在普洱設置[普洱府治],徵收茶捐,並駐軍防守茶山,由此可見官府對雲南茶葉的重視。到了乾隆元年,進而在思茅設[官茶局],並在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將以往的民間交易轉由官府掌控,從此,碓立了普洱茶在中國茶葉的重要地位。
六大茶山雖地處偏僻,但在官府的輔導下,茶市益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可謂大錢矣。]到了清道光、光緒年間、普洱市集仍極繁盛,內銷川藏、外銷印緬、泰柬,每年有五萬多匹騾馬牛幫穿梭奔走於千山萬水間,商途塞旅,絡繹不絕。今日[普洱郡八景]之一的[茶庵馬道]還可看到寬約二公尺,長六公里的茶馬古道上,石面已被踏出二公分深的馬蹄印,可見當時茶事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