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
保障食品安全成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重要的民生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等主要冷链产品流通率大幅度提高。其中,2019年,中国进口农产品达1498.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20年1-5月,农产品累计进口655亿美元,同比增长9%。这些进口农产品中,海鲜、果蔬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需求的激增,让冷链物流成为食品流通的必要环节之一。
据证券时报报道称,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约3391亿元,同比增长17.6%。但与欧美、日本等国横向比较,我国冷链流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行业集中度低,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在生鲜电商渗透率持续较快提升,以及消费者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提升推动冷链供应链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冷链行业未来3年CAGR有望保持20%增长至5243亿元。
众所周知,食品冷链物流产业链主要涉及冷冻、冷藏加工;冷库贮藏;运输与配送;终端销售等环节,以低温的冷链物流不仅能限度地保持食品的新鲜程度、营养、色泽和口味,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细菌的增长,有着明显的遏制效果。因此,在货物流通过程中,冷链物流能够尽可能的保证货物不受细菌的侵害,防止食品变质,为货物安全提供保障。
但近段时间,频发的事件引发各方对冷链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冷链为新冠病毒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空间。基于此,加快冷链物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百姓“菜篮子”安全,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重要的民生课题。
从新闻中可了解到,基本都是在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这其中一种可能就是在加工包装过程中被污染了。但毋庸置疑的是,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果周围的环境被新冠病毒污染,或者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就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都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在疫情期间特别要强调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做好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环境和设施的卫生消毒,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千万不能带病从业。
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越认为,在冷链物流全程中,运输过程相对较为安全,但各个重要节点,容易出现问题。他介绍说:“进口冷链货物到达目的港后,需要经过港口查验、运输到冷库、出库分拨到冷藏运输车、运输到零售市场等环节,在启运港装箱前,也有类似流程。这些节点之间如果衔接不当,很容易使低温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影响货物质量。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节点上,由于环境变化、人员接触等原因,外界与货物有所接触,也更容易出现病毒传播。”他建议,在冷链物流全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同时工作人员尽量固定 ,并注意日常防护。“这在当前甚至比冷藏设备的恒温更重要。”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7月10日举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海关总署还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控,采取坚持关口前移、开展远程视频检查、采取暂停产品进口措施等措施,严格口岸检验检疫,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针对近期一些肉类水产品企业发生聚集性感染疫情,我国已采取了暂停其产品进口等措施,目前已经暂停了德国的通内斯、美国泰森、巴西Agra、英国Tulip等23家境外肉类企业产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