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抗震鉴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是学校抗震鉴定的核心目的。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师生聚集在这里。一旦发生地震,如果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不足,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例如,在一些地震灾害中,老旧的学校建筑往往受损严重,给师生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据统计,在地震中,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对学校进行抗震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提高学校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为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学校抗震鉴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等大型建筑必须进行抗震鉴定,符合要求的建筑才能获得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这是国家为了保障公共安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学校建筑的安全性。只有经过抗震鉴定并符合要求的学校建筑,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最后,学校抗震鉴定可以降低维修费用。及时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可以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维修费用。如果学校建筑在地震中受损,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修和重建。而通过提前进行抗震鉴定,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加固,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发生后的维修费用。同时,加固后的学校建筑使用寿命也会得到延长,为学校节省了长期的维护成本。
综上所述,学校进行抗震鉴定对于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及降低维修费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抗震鉴定的标准(一)鉴定依据学校抗震鉴定有一系列明确的依据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为学校抗震鉴定提供了重要的规范,明确了鉴定的方法和要求。《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则从建筑的可靠性角度出发,为学校建筑的整体性能评估提供了依据。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等标准也在不同方面为学校抗震鉴定提供了指导。
(二)后续使用年限与抗震鉴定要求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学校建筑应采用不同的抗震鉴定方法及要求。在 80 年代及以前建造的现有学校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理使用年限 30 年,条件许可时,可采用 40 年或 50 年。对于这类建筑,若后续合理设计使用年限为 30 年,应按 A 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基本沿用 95 标准方法。在 90 年代建造的学校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理使用年限 40 年,条件许可时采用 50 年;当本地区设防烈度高于原设计的设防烈度时,也可采用 30 年。后续合理设计使用年限为 40 年时,应按 B 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相当于 89 设计规范方法。在 2001 年及以后建造的学校建筑,应采用 50 年;当本地区设防烈度高于原设计的设防烈度时,也可采用 40 年。后续合理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三)抗震鉴定内容及要求现有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要搜集建筑的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同时,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还要根据各建筑结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最后,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四)两级鉴定方法学校抗震鉴定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说,要检查多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最大值;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要求鉴定;检查结构体系,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部件或构件;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当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宜提高该构件的配筋等构造抗震鉴定要求。A 类抗震鉴定时,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B 类抗震鉴定时,应进行两级鉴定做出判断。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三、学校抗震鉴定的重要性学校抗震鉴定对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符合法规要求以及降低维修费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角度来看,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处于地震带的区域较多,每年都有大小地震发生。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在 6 - 8 度,对于学校这类密集场所,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例如,《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将于 4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大型商场、电影院、会展中心及医院病房等重点场所,进行抗震加固后,抗震设防标准须超过 8 度;而经抗震加固后的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应至少达 30 年。对于学校来说,提高抗震设防标准能有效降低地震风险,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在符合法规要求方面,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学校等大型建筑必须进行抗震鉴定,符合要求的建筑才能获得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如教育部明确表示,学校抗震设防标准在民用建筑里已达最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也明确规定,对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从降低维修费用角度,及时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可以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维修费用,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如果学校建筑在地震中受损,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重建。而提前进行抗震鉴定并加固,可大大降低地震发生后的维修费用。
国家对学校抗震等级有着严格规定。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小学的教学楼建筑、学生宿舍建筑和食堂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不能低于重点设防类。司法部也拟规定,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抗震标准需高于一般,应当按照高于一般房屋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学校教学、校舍等建筑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基本烈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应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基本烈度抗震设防要求完成抗震加固;未进行抗震加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鉴定结果应符合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基本烈度抗震设防要求。
四、如何进行学校抗震鉴定(一)确定鉴定范围和目标鉴定人员在进行学校抗震鉴定时,首先需要确定鉴定的建筑范围。这包括学校内的各类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图书馆等,同时要明确建筑的类型、楼层数、结构形式等。对于重点检查部位,应着重关注建筑的关键结构部分,如承重柱、梁、墙体等,以及容易在地震中受损的部位,如楼梯间、走廊等人员疏散通道。此外,学校的附属结构,如围墙、栏杆等也不能忽视,这些部位的安全性同样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
(二)层次结构化鉴定学校建筑的层次结构化鉴定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对于底层建筑,鉴定人员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构件连接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上层建筑则进行局部评估,重点检查与底层结构的连接部位、楼板的稳定性等。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地震作用力以及建筑的设计和构造特点。例如,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建筑,要特别关注结构的老化和损伤情况;对于位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学校,要提高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要求。通过这种层次结构化的鉴定,可以全面了解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为后续的安全等级评定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三)建立建筑物抗震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的学校建筑,建立建筑物抗震安全等级是非常重要的。鉴定人员可以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使用年限、维护状况等因素,将建筑物按照抗震强度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为师生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而等级较低的建筑在地震中易受损,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加固措施。例如,对于新建的框架结构教学楼,由于其结构较为稳定,抗震性能较好,可以评定为较高的安全等级。而对于一些老旧的砌体结构建筑,由于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的加固改造,才能提高其抗震安全等级。
(四)编写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应详细表达每栋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案。报告中应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如建筑名称、地址、建造年代、结构类型等。安全等级部分要明确指出建筑物在抗震方面的表现,是属于高等级安全、中等安全还是低等级安全。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具体描述结构的损坏部位、损坏程度以及可能对抗震性能造成的影响。改进方案则应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如加固结构、更换材料、改善地基等。该报告还应包括详细的图纸和文字说明,以便于相关部门和人员理解和实施。
(五)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基于鉴定报告中的具体问题,鉴定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加固结构是常见的改进措施之一,可以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柱、梁的截面尺寸,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或者采用碳纤维布等新型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增强结构的抗拉强度。更换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将老旧的砌体结构中的砖和砂浆更换为强度更高、抗震性能更好的材料。改善地基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减少地震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此外,还可以对学校建筑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置结构,避免出现不规则的形状和薄弱部位。对于一些年久失修、抗震性能极差的建筑,在经济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重建。总之,通过采取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为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五、学校抗震鉴定案例(一)项目背景随着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舍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为了确保中小学校舍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安全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鉴定步骤现场勘测
建筑结构勘测:对中小学校舍的建筑结构进行全面勘测,包括建筑构造、材料、规模、结构形式、楼层高度、屋顶形式、外立面、窗户及门的位置等。通过勘测,了解校舍的整体结构情况,为后续的抗震安全鉴定提供基础数据。
地基情况勘测:地基是校舍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地基情况进行勘测,包括地基的深度、土壤类型、孔隙水压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地基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估。
构件勘测:对建筑构件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观察,分析构件受力情况及其破坏特点,以评估建筑的抗震性能。重点测量教学楼墙体和柱子的尺寸、厚度、混凝土强度等方面的参数,并观察墙体、柱子是否存在开裂、脱层等现象。
非结构部件勘测:对不直接参与建筑主体结构的附属设备或物品进行检测,包括门窗、天花、家具、设备等。检测教学楼门窗的安装及固定情况、天花板的状况、吊顶的强度等。
数据分析
参数和参数组合:对现场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教学楼的主要参数,如屋顶重量、墙体体积、建筑高度等,并进行参数组合分析,从而得出教学楼抗震性能等级。
破坏形式和强度:根据勘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教学楼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和强度,以确定教学楼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能。
评估结果:将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和前期勘测的情况综合考虑,得到教学楼的抗震安全性评估结果。具体评估结果包括教学楼的抗震安全性能评估等级、结构承载力等级、破坏形式等。
以某市区内一所小学的多功能教学楼为例,经过抗震安全鉴定,该教学楼的抗震安全性能评估等级为一般;结构承载力等级为 2 级;破坏形式为框架下部柱子脆性,连梁的强度满足规定要求,但墙体受侧向力时容易倒塌。
(四)改进建议加强教学楼的结构加固:应加强教学楼的柱子和连梁的加固,提高其抗震性能,以适应高强度震动的地震环境。例如,可以采用增加钢筋混凝土柱、梁的截面尺寸,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或者采用碳纤维布等新型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增强结构的抗拉强度。
加强教学楼的非结构加固:应加强教学楼的门窗和天花板等非结构部件的加固力度,降低其在地震时的受损程度。例如,可以采用增加门窗的框架强度、安装减震装置等方法,提高门窗的抗震性能;对于天花板,可以采用加强吊顶的连接部位、增加吊杆的数量等方法,提高天花板的稳定性。
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应定期对教学楼进行维护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楼的安全隐患,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安全稳定进行。例如,可以制定定期的维护计划,对教学楼的结构、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护;同时,建立健全的检测制度,定期对教学楼进行抗震性能检测,确保教学楼的抗震能力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