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果蔬种植园区,农民在蔬菜大棚内打理蔬菜苗。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截至目前,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日前介绍,中央财政以“先建后补”的方式,两年共支持2.7万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并支持整县推进,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按照“农有、农用、农享”的原则,围绕鲜活产品,聚焦新型主体,政府以奖代补,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得以提升。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近年来备受重视。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16个省份的1.1万个主体建设了近500万吨仓容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节能型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和气调贮藏库等设施及分拣分级、包装清洗等配套设备,加快补齐农产品“初一公里”短板。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副研究员原瑞玲表示,长期以来,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在产地,由于缺乏冷库等仓储设施,极易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的短期阶段性积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占6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我国肉类、果蔬类腐损率分别约为12%和18%,发达国家农产品腐损率仅5%左右。可见,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很有必要。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服务农产品产地集散、优化冷链产品销地网络,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规划》明确,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
近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100多亿元支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直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00亿元以上。很多地方财政衔接配套,增加补贴主体、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成为中央财政的有力补充。针对用地用电,各地落实支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用地用电优惠政策,20多个省份专门出台本地区落实文件。针对贷款需求,各地开发了专属金融产品,累计申贷金额达100多亿元。
在四川省西充县,产地仓储保鲜冷链成为联结种养基地和市民餐桌的重要环节。截至2021年年底,西充县已建成冷库18个,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获得提升。当地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通过完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晚熟柑橘保鲜可以延长30天至40天,青花椒保鲜可以延长3个月至4个月,蔬菜保鲜可以延长10天至15天,极大实现了错季销售,促进鲜活农产品周年供应和均衡上市。
江西省上栗县聚焦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推进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仓储数字化平台建设。“鲜茧经低温冷藏后,能很大程度减少茧丝损失。在县乡两级支持下,我们投资80多万元建设了专用冷库,每吨蚕茧能增收3万多元。如今已在6个乡镇发展了100户养殖户,年产量80多吨,合作社社员去年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上栗县鸡冠山乡蚕丝宝合作社负责人黄世界说。
原瑞玲认为,要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纳入公共投资范畴,加快批发市场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和支持各类批发市场设施升级,推动建设一批集集货、预冷、分级、包装、仓储和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支持新业态流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农超对接”的基地到终端的冷链储藏、冷链运输及终端冷链设施项目建设,构建新型零售网络。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形成一批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化服务的运营主体,探索一批符合我国国情的运营模式,逐步构建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