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真总结“十一五”成绩经验,科学谋划“十二五”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抢救性保护战略,积极推进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在基础薄弱、投入有限、人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努力工作,林业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显著加强。在继续巩固保护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抢救性保护战略的要求,加大了工作力度。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总体上日益改善,保持了种群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一是扩展了拯救保护领域。对12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强化了野外巡护、监测,实施了栖息地恢复试点,对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加强了原生地保护。二是强化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250多种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种群持续扩大,10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全国大熊猫圈养数量达到312只,朱鹮圈养种群由不足300只增长到620只,鳄蜥、蟒蛇、穿山甲等30多种野生动植物建立起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三是全面启动了人工繁育野生动植物放归或回归自然。朱鹮、扬子鳄、鳄蜥、黄腹角雉和德保苏铁、华盖木、西畴青冈等30余种野生动植物实现了从人工繁育场所到野外生存,其中,朱鹮、野马、德保苏铁、杏黄兜兰等已顺利实现自然繁殖。四是针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危及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安全的突发事件,切实强化了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降低了损失风险。
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科学有序。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源人工繁育、限制野外资源利用的监管措施,全力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一是制定了实验用猴、鳄类、毛皮野生动物等繁育利用的规范管理措施。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消耗总量控制和资源配置科学评审制度,强化宏观调控,遏制重点资源的过度消耗。三是推行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标识管理,构建野生动物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四是积极开展行业试点示范,推广成熟的繁育利用技术和规范管理模式。五是鼓励资源利用企业建立资源繁育基地,或与资源繁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谁繁育、谁受益”的激励机制。通过上述努力,为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营造了公正、公平的政策环境。目前,全行业实现年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000亿元,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维护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缓解了野外资源保护压力,还解决了一大批农村人口的就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
三,加快完善迁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以完善迁地保护网络为主线,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恢复。一是重点完善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基地布局。二是对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加强人工繁育力度,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三是收集保存濒危物种基因资源,有效防范物种灭绝。四是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种群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放归自然和野生植物原生地回植,促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原分布区得到恢复发展。
四,全面加强利用监管体系建设。以完善利用监管手段为主线,引导和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合理利用原则下的产业及市场准入规则。对符合规则准入的繁育利用活动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信贷优惠、风险评估及保险等扶持措施,促进繁育利用规范发展。二是分类制定规范管理规则,确保对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严控资源过度消耗,以市场手段淘汰落后,引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三是继续加大打击非法利用资源的行为,为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推进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