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经过这场疫情冲击之后,将会有怎样一个改变呢?
首先,我们已经看到,近两年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注册量飞速增长。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企业注册量,比年初环比上涨102%,相比去年上半年,同比上涨52%。
其次,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阿里、京东、苏宁、顺丰等巨头已经争相布局冷链物流,抢占市场。那么,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巨头相比,中小微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新入局的后来者,可切入的机会点或者空间又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机会和空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配送网络。如今,各行各业都倡导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冷链行业的大数据、区块链等理念,也已开始初步形成,甚至一些冷链企业已捷足先登,开始进行相关尝试。而平台化模式,是完善配送网络手段。
以餐饮配送为例。为了不影响餐馆营业和销售,一般都是要求前下单,第二天指定时间之前必须把货送到。但是由于调度、排线、派单以及后续的订单跟踪均依赖人工,不但效率低下,排线不够合理也会给司机的配送带来不小麻烦,不但调度压力大,司机也常常会抱怨。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位于上海的一家冷链物流配送平台,想到了借助智能化系统这一工具,并终得到了某cTMS同城配送系统的帮助。这家公司业务配送覆盖面分散,遍布上海市区及周边昆山、苏州等地区,加之还有禁限行等交通管制,道路通行条件差异很大,配送车辆的司机对城市道路熟悉与否,都将决定末端配送的时效。而cTMS系统智能调度模块中的区块调度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改变运营模式。为让生鲜物流具有真正的“时效性”,必须在冷链物流的解决方案上做足功课。由于生鲜产品易腐败、易碰擦等特殊性,运输过程中对其在配送金额、包装、时间等细节上具有较高要求。因此,生鲜产品供应链的上中下游每个环节,保持生鲜产品的“鲜”成为首要保鲜方式。
为此,某5A级物流企业的解决方案是,把控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以及全程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全过程的温区设定;并且,全国的限时速运网络中统一配备冷链车、冷链柜等低温运输工具,还针对不同种类生鲜产品控温,准备了多温区冷媒、食品级可降解保温箱/袋、生鲜包装纸箱等包材,从而保证从采购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对应的温层下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