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www.fan1.com.cn 北京翻译:01087745970 上海翻译:02151966364
上海翻译介绍:今年,永安乡启动了“永安乡志”编撰工作。主编章广生,原永安乡副乡长,熟谙永安人文历史,在给“乡志”谋篇布局时,他决定将一个叫王贤才的人作为永安的“人杰”写进去,“他是一位能给‘永安乡志’添彩的名人。他不光是我们永安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九江人的骄傲!”28日,在专程去南昌拜访王贤才的路上,章广生向记者反复念叨这句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81岁的他仍有颗爱学习的心
王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表达流利;头发花白,气色却极佳,真正的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精神矍铄,完全不像81岁的老人。学医、从医、翻译医学巨著……老人家该是极善养生的吧,记者揣测起王贤才的养老秘方。但他给出了平淡得令人讶异的答案:“我从不吃补药,也没有刻意锻炼。在饮食方面,我没有讲究,顺其自然。这些年老伴要我坚持点吃水果。”王老平时也不打牌,常常看看新闻、书报,并给老同学发发电子邮件,交流一番。每年,他都会回九江一次,看看家乡的变化,见见中学时代的同学,聚在一起叙叙旧。
■ 他几经波折译成《希氏内科学》
今年81岁的王贤才出生于上海,原籍为九江县永安乡,其父曾是民国时期九江市开业医生。1946年秋,在上海正风中学附小毕业后,王贤才随家人迁回九江,在九江同文中学继续学业。1951年,他考入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王贤才头一回接触世界医学名著《希氏内科学》,深感该书堪称医学百科全书,有利于中国医学的发展。于是,王贤才立意译成此书。
1957年,他正式翻译《希氏内科学》。但万万没料到自己将为此经受一段漫长而苦难的历程:刚刚译出约40万字,因1958年“反右”风潮被迫烧了;重拾翻译已是几年之后,他又买来第十一版,译到了约40多万字,遭遇“四清运动”,又烧了。接下来的文革,王贤才也没能躲过去,成了“现行反革命”,1968年甚至被判刑12年。王贤才并没有忘记翻译这件事,在太原监狱医院服刑期间,他以非凡的毅力第一次译完《希氏内科学》第十三版约340万字。这是1975年秋天的事,这一年,王贤才提前获释,回到九江,补译《希氏内科学》第l4版约160万字。1979年王贤才被安排至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1980年右派改正,冤狱平反。
随后,他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签约,翻译出版《希氏内科学》第15版全书。1985年,王贤才调南昌任《江西医药》杂志主编。同年《希氏内科学》全书10册出齐,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作为世界科学经典巨著,《希氏内科学》自1927年初版问世后,每4年就要修订一次,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执笔完成,涉及的专业知识精深、作者众多,所以各国译本都由庞大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迄今王贤才仍是世界上唯一独立译成这部巨著的人。1987年春,卫生部为《希氏内科学》特设“医学翻译特别奖“,他是建国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 他是全球译著最多的科技翻译家
1986年起,王贤才不断做《希氏内科学》升级版的补译工作。1989年,王贤才主编《英中医学辞海》(612万字)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所收辞条附有简要说明的大型综合性医学辞书。翌年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后又获“国家辞书奖”。
1992年起,王贤才主持“世界医学名著译丛”,陆续推出《简明希氏内科学》第2版、《临床药物大典》、《当代内科诊断与治疗》等书。2003年起,他重译《西氏内科学》第21版(因由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改《希氏》为《西氏》),仍分10册陆续出版,2004年10月全书出齐。2009年1月推出《西氏内科学》第22版,分上、中、下三部出书,共815万字。至此,王贤才已出版译著约5000万字,是国内也是全球译著最多的科技翻译家。
1984年,王贤才经中组部、人事部、国家科委等五部委遴选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卫生部授予王贤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王贤才还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卫界),他首先提出车票实名制、储蓄实名制和双休日等重要建议。除了在译制领域有所建树,他还爱写作,曾发表多篇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和电影文学剧本。江西省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曾为王贤才拍过专题片。
■ 在外多年他把说九江话定为家规
“退休前我常常是一年到头有半数时间出差、开会,有一年我老伴细数日历上的标记,给我统计出那一年我有187天不在家。平时忙的无暇教育、照顾四个子女。”说起这些,王贤才既遗憾又欣慰,遗憾的是没有尽好做父亲的责任,欣慰的是四个儿女个个都不赖,“这既与潜移默化的家教氛围分不开,也得益于我老伴的辛苦付出。
1985年,王贤才从九江调到了南昌工作。这20多年来,他虽然生活在南昌,却始终难以割舍心底深处的那份浓浓乡情。王贤才的儿女们只要回到父母身边就得遵守老父几十年前定下的家规:在家必须讲九江话。
“我小儿子2岁多就离开了九江,虽然他是在南昌长大,后来又去外地读书、工作,但到了我身边同样必须守家规讲九江话。”王贤才说,之所以定这个家规,就是要子女们牢记故乡,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儿。“孩子们由于在外地生活的时间较多,普遍讲普通话,回家突然讲九江话,常有咬音不准的时候,碰到这个,我就立即纠正。”
■ 他与《浔阳晚报》还有段缘分
如果说,要求子女讲家乡话是他不忘乡音、热爱家乡之举,那么关注九江新闻,则是王贤才眷恋故乡的又一写照。“我跟你们《浔阳晚报》有段特殊的情。”
1985年,他调到南昌工作,特地赶到邮局征订《九江日报》,得到的回复是只在九江区域发行。在九江工作的表哥得知他的无奈后,总是按时把《九江日报》寄给他。1996年,听说九江有了《浔阳晚报》,王贤才赶紧征订了一份,可投递员通常两三天才送一次报纸过来,有时还漏掉了版面。后来,王贤才在北京开政协会,发言时坦陈报纸发行工作做得不好,看报难。“当时,《浔阳晚报》一位领导听说了我的发言,便安排工作人员天天给我寄报纸,大约持续了两年。多年后,回忆起这些我仍然觉得特别温馨。我记得自己最后又征订了《浔阳晚报》。近些年,我还通过网络关注九江新闻:从人民网九江版块到《浔阳晚报》电子版,我都看,看九江新闻,也看九江县新闻。”
合创翻译采编于浔阳晚报
如有翻译需求请联系我们
北京地区:010-87745970 ;bj@bjtw-fy.com
上海地区:021-51966364 ;sh@yangwenfy.com